
无 悔 人 生

当我含着泪看完了《希望在这里闪烁》一书,心里为之感动。为我的家乡当时能有这样一批优秀的民办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感到自豪,也为他们(她们)抛家舍业,默默无闻的工作在教育一线取得显著成绩感到欣慰。
1991年6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希望在这里闪烁》是陕西省著名记者、作家吉虹和作家常元龙写的报告文学。书里记载了韩城市70—80年代初,十五名农村优秀民办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光辉事迹,每个鲜活的事例都让人为之热泪盈眶。

在第154页《执著的追求》这一篇报告中,有我熟悉的一位老大哥赵玉选。看到他的事迹,才知道这位老大哥,还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他从当兵到复原;从当村里的民兵连长,再到以优异成绩考入教师队伍,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只有他知道。看完报道后,我跟玉选哥通了个电话,提出要写一遍关于他的报道,他欣然同意,并提出和我当面交流一下。在见面聊天过程中,和从他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几次哽咽,眼睛湿润,能看的出他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深,特别是对妻子和家人的愧疚至今无法释怀。
自从2016年认识他,交往到现在,他给我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身上有典型的书生气质。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条理清晰,办事稳重。做事有始有终。

退休后的赵玉选,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发挥余热,自担任韩城市商标广告协会党支部书记一职以来,时时处处以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带领商标广告协会理事会成员密切联系会员单位,走访贫困户嘘寒问暖,深入抗疫一线慰问逆行者,特别是,在全国出现几次大的灾情面前能走在先,发动会员捐款捐物。商标广告协会党支部被社会组织党委评委先进党支部,四星级党支部,全国优秀五十强协会等名誉称号。
我常说他:“哥,你退休了,为啥精神劲头还这么大的不行。”他笑着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又是干部,教书育人多年已经习惯了忙忙碌碌的过日子,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劲,每天能和年轻人在一起,干好一件有益的事是他最高兴、最快乐的事。”

写到此,我只能引用,杜鹏程老师给《希望在这里闪烁》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教师,从事的是崇高而艰巨的事业,中华民族没有沉沦,没有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拼命苦斗,特别是置身于劳动人民当中和生活底层的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是他们一代接一代,坚韧不拔地传播知识,清除愚昧,用自己的光和热,照明人们前去的路。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奋发工作,开拓前进,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建立功勋。”
谨以此段话来勉励自己,也给长期战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吴宪康

无意中看到一本发黄的书籍《希望在这里闪烁》,此本书记载了70—80年代初当时韩城十五位战斗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和民办教师的光辉事迹。我为写这本书的作者吉虹和常元龙二位老师点赞。
虽然,我不认识两位作者,也从来没见过这两位老师,但从此本书里能看到两位作者为之付出的点点滴滴,能写好这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位作者经过长期爬山涉水,走访基层,走访农家院落,采访众多相关部门和教师,最终出版此书。我从内心能想得到,在当时那种交通和通讯都不是发达的环境下,采访对作家来说确实不易。二位老师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不辞劳苦,收集来的鲜活事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

这本书将载入史册,留于我们韩城后代,激励人才奋发向上,勉励更多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一本发黄的书籍,将成为历史的遗留物,我觉得它不仅是遗留物,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文明的传承。愿《希望在这里闪烁》这本书重新面世,把历史厚重和责任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吴宪康,男,生于1970年12月初7,韩城市人。韩城市天昊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爱好文学,喜欢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