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隍港“天保堂”中医世家
文║王承德
城隍港“天保堂”中医世家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创始人系我的父亲王乐斌。
王乐斌先生(1911年10月-1995年11月),系汉川城隍人。生父王乐斌,家学渊源,天资聪颖。自幼就受到中医氛围熏陶,早年跟随姑父学成中医,后创办城隍港“天保堂”字号中医诊所,自此悬壶济世,拯救苍生,庚续百年,历久弥新。
王乐斌先生以精湛医术从医终生,其医术、品德深受一河两岸老百姓的广泛赞誉。家父常教育其后代,“医者,温饱已。若饥寒则医者无能;若富贵则医者无心”,还常常教导我们面对病患一定要“医者父母心”;父亲的品德懿行,由此可见。父亲处世一向谦虚严谨,除继承自家医学衣钵外,还广学博览,以奋顽毕生之精神,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中医的继承、光大与创新。
王乐斌先生坐诊天保堂,以治病救人、弘扬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为目的,以中医的传承和光大为宗旨,让人人都拥有健康和幸福家庭为理念,他崇尚“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思想境界,视病人如亲人,扶弱济困。一生中搭救困难病人数计百计。有病人临终前都给后人留言——“你们有能力时一定要还上王恩人为我垫付的大几年的药费,一定要报答他逢年过节给我们家送米送油的大恩情;千万不能让我欠来生帐啊!”先生一向秉承先用高尚的医德救人,这样才算不愧对“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他总是先看病,再谈药费。对于特别困难的病人,还会给予减免;他用精湛的医术治病,靠着“百样草”对症施药,为病人治病;先生不舍昼夜,锲而不舍攻读古藉医书;不断探究中医药理、食药理、亲尝百草,摸索对症对路的方法。对患者辩证施治酝良策,采用三分治、七分养的方法调整儿童疑难杂症、还有心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症以及肝脏疾病等,为众多患者及家庭送去了健康与安心。
在解放前夕,他对受伤地下革命党善巧方便上门施治,还资助分水、城隍、蚌湖一带的抗战队伍活动经费慷慨出资。
王乐斌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坐诊天保堂,凭着真诚的服务、大爱的情怀、低廉的药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百里村乡众多患者及父老乡亲的尊重。天保堂根植于城隍港,服务于襄北及川城周边,在老百姓的心中刻下了清晰的善医良方之烙印,留下了极好的仁医口碑。
有人类就有医生,医术需要传承。为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一代接着一代干。受父亲王乐斌先生影响,七个子女中就有四个也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从医之路,子承父业的王承德(本人)、王小承,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弘扬父亲创下的天保堂伟业,开启天保堂的新时代。七十年代后的城隍天保堂,集中西医、正骨伤科于一体,其精湛的医术也吸引了无数病患慕名前来就诊;其女王庆年、王若兰在城隍镇卫生院从事医药、医生工作,早已退休。现如今,作为天保堂的“第三代传人”,家眷后人中也有16人选择了“医世济民”的事业,有的已成为乡镇卫生院的中坚力量,并走上医院领导岗位,挑起了城隍镇卫生院工作的大梁。
有老百姓一碰到我便说:“随哪个行业都兴个到了年龄就退休,但是我们不希望你们退休。因为老百姓的健康离不开你们王家祖传的中医。一看一个准,钱也花得少。还教给我们很多的健康法宝……”也有教过书的老师患者送我们一幅联——
祖孙三代从医路,医者仁心爱民情。
为了不辜负当地人民的厚望,只要我们劳得动,我们就一直干下去。并把中医这一国粹一代代传下去!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王承德,男,湖北汉川人。早年立志继承先辈中医衣钵,传递健康理念,为造福一方百姓乐于奉献。愿意成为集中医、文学、书画、乐器演奏于一身的现代中医传人。曾任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分院副院长,系行业内研究员。偶有业余时间参加武汉群艺团在乡村义务演出;有多幅书法作品刊登于《汉川文采》杂志上。本人大提琴与萨克斯合奏的相关曲目多次参赛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