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把自己调成了“节能模式”
作者:一九六七
朗诵:吉立红
《半山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话:
“生活的磨盘很重,你以为它是将你碾碎,其实它是在教会你细腻,并帮你呈上生活的细节,避免你太过粗糙地度过这一生。”
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越往前行,负重越多。
人到中年,渐渐懂得,越来越累的生活,是在提醒你:只有适时转换人生的模式,才能拥抱幸福。
把情绪设置成节能模式,不内耗。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情绪心态之健全,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只有始终保持情绪稳定的人,才能感受到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快意。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发表过一篇漫画。
女主花花发消息询问同事,中午要不要一起去对面新开的店吃饭,可她等了十分钟,也没有得到同事的回复。
她开始惴惴不安地猜测,同事这么久都没有回复,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得罪了对方。
直到过了大约半小时后,她才终于收到了同事的回复:
“抱歉啊花花,我刚才在和老板讨论加薪的事情,没有注意到你的消息,中午一起吃饭吧,我正好也想去那家店呢。”
花花工作汇报的时候,无意中瞥见上司皱了一下眉头,心里顿时沉了一下,开始忐忑不安。
会议结束后,她的心情愈发低落了,认为今天的汇报自己讲得很差。直到上司走过来对她说:“这周数据很不错,继续加油哈。”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些烦恼,都是我们主观臆断产生的。
而凡事想太多,只会形成内耗心理,让自己活得很累。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对于心思敏感的人来说,别人不经意的一些言行,都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让自己陷入情绪内耗中,饱受折磨。
戒掉敏感和玻璃心,保持适当的顿感力,这样才能从容淡定地做好每一件事。
把身体设置成节能模式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用健康换取其他身外之物,还不以为然。
二十岁时,仗着年轻、身体素质好,你熬夜打游戏、通宵刷剧,以为这才是青春的无拘无束;
三十岁时,为了顾全面子,你接过朋友一杯又一杯递来的酒,觉得开心最重要;
殊不知,正是这些你不以为然的习惯,在悄悄消耗着你的身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有无奈之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糟蹋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去硬抗。
肆无忌惮地透支身体,终有一天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偿还。
人最珍贵的是健康,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
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定期运动,有节制、不纵欲,这样才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把社交设置成节能模式,不盲从。
余华曾在《在细语中呼喊》里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居的生活。”
远离纷扰的无效社交,圈子干净了,才会让人安静下来,去无限接近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人际交往的意义,高晓松觉得:“好的人脉,靠自己的实力能吸引到同频的人。为了所谓的机会去社交,没有多大意义。”享受删繁就简的生活,一个人才可以清净又自在。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是不需要通过社交,来寻求外在的认可和支持的。
当你能够沉浸在,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上时,自身的灵魂便能够得到滋养,无需在不必要的社交中,去消耗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作家雪小禅说: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必为了合群,去勉强自己走进不属于你的圈子。
真正厉害的人,会把社交设置成“节能模式”。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来往,沉下心来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最自在和闪耀的状态。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要想不留遗憾地度过这一生,必须拥有承受和转换的能力。
把自己调成“节能模式”,跳出内耗的陷阱,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秩序,给幸福充电。
只有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恰当的地方,才有余力去追求精彩的人生。
好的人生,大抵会让你感受到自洽和轻盈。

讲好中国故事 把中国读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