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逢至处出真诗
王维正(包头)
读杜华老师"谈诗歌情",很有共鸣,也作浅议如下。
文学作品体式不同,创作手段有别。小说主讲故事,忌讳作者情感介导;散文重在抒情,无情不入其例;而诗歌更是"言为心声,情为诗根","诗言志”即之谓也。诗之抒情,以间接为主,借景、融景、情景交融,从实化虚,或以情结景,或以景结情。
李白诗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浪漫如是,孤独如此。
杜甫诗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悲悯之情,肝肠寸断。
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同命相怜,全在泪间。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热爱之心,不言之中。
苏轼: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缅怀古代英雄,感慨报国无门,叫人心生同情。
稼轩: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爱民爱国,肺腑之痛。
立诗之意,情之为主,景之为宾,正是如此。
群中多友,习为比赋,惯为铺陈,常失情寡,因之不能感人。
却有夏草、沙沙、晴翠诸女士,察物览胜,感怀细腻,情溢言表,读之常有韶乐之恋。
海韵《柳絮》写得好,好在慨叹柳絮无自知之明。“自诩飞花是雪花,一春天气乱安家。由来不是瑶台客,到死不知絮是他。”以物喻人,情感凝重;
秀丽《柳絮》写得好,好在感慨柳絮的卑微与无奈。“身微哪有知天手,无奈飘摇说向谁?"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紫藤《最美四月天》写得好,好在热爱家乡之情,尽在一串榆钱之上。“榆钱约我过春山,最美家乡四月天。”一串榆钱包含了乡愁无限。
女子情感细腻,对外物多为敏感,故尔诗吟歌唱,抒情最真。
而昨读桃源《最美四月天》,为他的真情感动。四月最美,美字凝结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生活的全部感情。色写五视:绿红翠黄葱;声有四闻:风莺蝶水;惊于浓香,蔷薇在侧。视听嗅感,无不痴情。情至深处,早已无我。
晨读守忠二绝,妙语幸得。咏松曰:巅峰屹立铁骨铮;咏墙头草:忽朝南北忽东西。一喜一恶,全在意境。
方读谪仙曲[中吕.山坡羊.飞絮],屈尽回肠难诉。“过春途,走江湖,冰心一片无归处。浪迹天涯寻乐土。飘,何处许?摇,何处居?”作者言人之不言,怜人之不怜。世俗可畏,人言可畏!一个出身卑微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多余的人,连追求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有如《女神》的呐喊,震聋发聩!
伟大领袖毛主席,留下了伟大的诗篇。他是世界上至今唯一的高呼“人民万岁"的人民领袖。他把一生的感情全部献给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劳动人民。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于是留下永世流芳的千古绝唱《送瘟神》二首。
云云。
情到深处方得诗,情逢至处出真诗。这是诗歌创作的根本方向,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概莫能外。
《杏坛诗话》
2022.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