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滠水文苑】第202期 《师徒看花论诗》及外一篇丨宋志清
师徒看花论诗
话说,某县有个言寺寺,寺内有位言寺法师。他看见满园春色正好,便引导弟子赏花。听弟子吟诗而论诗,不禁引发起宋征君一点思考,列位看官问是什么回事?且听我慢慢表来。
大徒弟历来修持正襟危坐,看到一朵花上飞来了一只蝴蝶,不禁吟诵道:“花来蝴蝶舞”。言寺法师觉得俗气,便问:“蝴蝶是何颜色?花是甚特点?”
二徒弟仔细一看答曰:“蝴蝶乃是粉色,花正为半开状态。诗句应改为:粉蝶花儿正半开。”自以为聪明的二徒弟开口也摇头晃脑吟道。言寺法师也不评判,只是笑笑。
“芳间粉蝶觅羞花”,三徒弟不禁怦然心动,自信地吟道。
言寺法师听见这句诗,不禁拊掌吟玩不已,众弟子问如此诗句,妙在何处?
言寺法师顺缘上堂说:“诗者,文字精华也,字字珠玑为最妙。”
“如何才可以字字珠玑?”众徒弟合掌问之。
言寺法师答:“诗不以格律而论,也须过多关——真实、形象......
法师又解释道:“真实境界是眼前之景,无修饰加工也无其他,好在真实,但作为诗则读之无味,吟之无益,形象虽是真实之景,有加工,有修饰,但若有情融之,必然更好。若为此两关,不可枉然裁诗,所以过此两关,方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则诗妙不可言。情不足以兴咏,而景非景。景不足以兴咏,情亦非情,故诗为情景之合体也。”
四徒弟到底聪明,问:“有古代情景交融名句?”
言寺法师悠然答曰:“融景入情,有老杜的‘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已昭千古;寄情于景,有严维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也可吟传万代。”
众弟子不禁赞叹,皆大欢喜,退而吟之,一时诗意满园。
写诗不要与诗意抬杠
不要与诗意抬杠,是怎么回事呢?最早源于一个朋友的一句诗“夏日桂花香”,这句诗有没有问题呢?就科学而言,当然没有大问题。因为四季皆有桂,但是从诗上来说,有没有问题呢?我可以说有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桂花毕竟不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夏天,就像我们说大多数情况下,男孩子是不梳辫子一样。从写诗角度上来说,如果写景是要符合诗意本身的。如果我们不走“寻常路”,非要“剑走偏锋”,随便拿一个意象就来代表某一个大的背景,那么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这首诗读不懂。
那么,怎么去考虑符不符合诗意呢?
第一,我觉得就是要对特别的意象,进行特别的聚焦。如,苏轼写的“竹外桃花三两枝”,一读就知道是春天的景色;又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一读就知道是夏天的景色。这类例子太多太多。
另外一点,特别情感需要与特别意象之间、与读者心灵进行共鸣,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就是乡愁与明月共鸣。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不会对着太阳去发表乡愁吧!这就是一种特别情感与特别意象、与读者心灵的共鸣,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特别意象,却想特别好地去抒发感情,可以说很难做到,因为如果这个意象没办法与大多数人共鸣,那么可以说,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并不成功。
再就是加强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就像李白有句“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合、断,浓、深都是形容词,你们可以自己做个实验,你随便换一个,看看你自认为合适的形容词是不是还能读出李白的原有感觉?还有杜甫“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鞞。”“流”和“入”也是如此。又有人说了,这个关键的词语该怎么去处理呢?这点我可能说的不会太好,但我个人的经验就是一句话必须又狠又准,只有这个词用得狠,才会没办法用其他词代替,这个词用得准,才会没办法从其他方法去质疑。我还想再说说王维的一句“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一个“湿”字、一个“动”字,几乎也是没办法更改的。这也是不和诗意去抬杠的关键。
如果哲学家可以说《培根随笔》是诗意与哲思的完美结合,那么一首好的古体诗是诗意与自然本身的完美交流。可以让人从狭窄的空间里走向大自然。扬州人说:“有扬州在,江南就不可能是一个地理概念。”我则想说:“有诗意在,心灵就不可能只是鸡汤,有可能是鸭汤。”

【作者简介】宋志清,湖北黄陂李集人。现任湖北黄陂诗联学会副会长、《黄陂诗联》常务副主编、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