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业松
4月22日,我夫妇从海口乘飞机前往南京,结束一年一度在海南的过冬生活。在万米高空,我阅读了飞机上提供的当天的《环球时报》,其中有一篇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的美国一对老年夫妇退休后的生活文章,引起我的共鸣。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条件,不必攀比。如果要比的话,也应当比出自己的自信和自豪,比出自己的志气、勇气和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气馁。我这里说的是“共鸣”和“对照”,而不是攀比。

《华尔街日报》4月15日文章的原题是《退休给我的婚姻带来压力以及如何挺过来的》,《环球时报》编辑改为《退休后如何与生活和解》。
文中的主人翁一位是64岁、当了30多年的精神病医生,另一位是比她早几年退休的丈夫弗雷德。
共鸣之一是退休后的家庭生活。人在退休前各自都有工作,每天上班。退休后夫妻两人都呆在家里,相处的时间加长了,难免会增添一些矛盾。这位精神病医生看到丈夫替她收拾家庭办公室,动了她的东西,便气疯了,丈夫也被她的发怒气疯了,两人一天没说话。而且医生不愿意听到丈夫告诉她做饭的方法,生气地对着丈夫说:“走开,我知道怎样做饭,我不笨”。

我们的夫妻生活是共商共享。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这件或那件事怎么办,两人商定。一般情况下,老伴她不让我进厨房,说厨房空气不好。我们两位老人相互体谅,相互照顾,几乎一出门就牵手。老伴说出门牵手是互为拐棍,其实其中还有爱,她不好意思说出来。我有一篇《牵手谣》写的就是牵手之爱。
共鸣之二是老有所为。文中主人医生说,“也许对我们夫妻关系来说,最重要的是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于是她参加了一个写作小组,还发表了文章。她还写了一本关于精神病学的回忆录,不断提升自己。而且得到了丈夫弗雷德的支持,她很感激,所以,“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我也做到了老有所为。我把退休生活当成人生中新的起点。我发挥自己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所学之长,不停地写作。我虽然不能与年轻人一样在追梦路上奔跑,但我也要快走;我虽然不能与年轻人一样双肩负重了,但也要为挑担子的人鼓与呼;我的声音不一定有多大多高,但我也要尽其所能为所处的时代发声。我要歌颂飞跃发展的祖国,我要反映人民新时代的呼声,我要反映时代跳动的脉搏。我今年89岁了,但“不知老之将至”,我已出版8本散文集,我也像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一样“还能接着写”。

共鸣之三是健康的重要。年轻时,弗雷德梦想在退休后去不同的滑雪场,“享受为老年人提供的免费缆车”,结果,医生的左膝不中用了,弗雷德的听力不行了。她说:“我们面对着大自然母亲的两个老人,这是一场我们终有一天会输掉的战斗,但我们团结在一起,保持积极心态”。
我与弗雷德夫妇相比,我比他们年长,相差一代人。但我还能登山涉水,还能乘飞机、坐高铁,还能常出发,常会友,愉快的融入大自然,融入大社会。还能吃我想吃的美食,穿我想穿的时装,去我想去的地方,看我想看的美景,写我想写的诗文,网上买我想买的物品,做我想做的事。
美国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说:“只要心不长皱纹,就会有年轻人一样的心态”。现在中国老年人也逐渐改变了过去“为子孙忙活”的老传统,离开子女,走出家门,走入社会。在2016年上半年的中国旅游人口中,将近20%的人是老人。中国老人将会与欧美日韩的老人一样,洋溢着青春活力。
全世界老年人携起手来,一起走向未来!我们前面的路还有很长!
2022年4月24日



作者简介:王业松,1934年出生于江苏泗阳,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公安部外事局、教育局任处、局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长,出版王业松文集六卷,百度收藏。在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作品三千多篇,是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散文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