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非遗口镇吕家泥塑
(作者:魏佑湖)
莱芜口镇吕家泥塑是莱芜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吕家泥塑以泥为原料,手工捏制而成,再在成型的雕塑表面加以色彩和纹饰。所塑人物形象造型大气、体态优美、色彩典雅,表情与动作高度统一,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美感效果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吕家泥塑作品,分布于莱芜、泰安、沂源等宗教、旅游场所,并被《鲁中艺术家》多次刊登,2007年9月被莱芜电视台《生活才艺秀》节目采访,多次播出。造型优美,生动感人,形神兼备,手法夸张而结构严谨,简约而概括。借用传统塑像矿物颜料及油画、国画颜料,且在使用上独具手法,呈现出艳丽而柔和、华贵而逼真的艺术效果。所塑作品获06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保护展奖,09年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美术“吕家泥塑”经过百余年五代人的传承,其优美的造型,生动感人,神行兼备,手法夸张而结构严谨,简约而概括。借用传统塑像矿物质颜料及油画、国画颜料,并使用独特的手法,呈现出艳丽、柔和,华贵、逼真的艺术效果,深受人民的喜爱,在民间已广为流传。

“吕家泥塑”表现的内容形式多样,有表现宗教、神话中的人物,还有动植物、人物肖像以及风景名胜;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增加了浮雕式的内容。“吕家泥塑”采用黄泥为主要原料,用手工捏制而成,或素或彩的艺术品。泥塑的发展可上溯于新石器时代,它以独特的风格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泥塑的艺术作品造型夸张、形神兼备,色彩华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泥塑的艺术作品海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是集观赏与实用宇一体的艺术品。

据吕氏家族史料记载:吕家泥塑第一代传人吕凤亭学成此艺是在清末民初,并一直传承至今,已约二百年的历史。早年主要是活跃在山东中部名山大川中的大小庙宇等宗教场所,为这些宗教场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以人物、动物为主,也塑植物、器具等。吕家泥塑传至第三代时达到顶峰时期,传人已成为泥塑高手,技法相当纯熟,并在艺术上有所创造,打破以往的创作方式,结合生活中人物的特点,塑造出一大批形体优美、表情典雅、不同气质的艺术形象。以形神俱佳、颇具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一方名作,逐渐扬名四方。求塑像者络绎不绝,很多作品被民间或官方人士收藏。

莱芜吕家泥塑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主要反映当地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体现了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社会习俗等方面的需求,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吕家泥塑由于历史原因,几经波折,传承至今。
时代春风给吕家泥塑第五代传人吕效增提供了展示艺术才能、弘扬民间艺术的宽阔平台。吕效增在继承祖传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工艺手法和泥塑材料,使泥塑作品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古朴色彩,又展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吕效增所塑造的宗教等方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极备现代特色;动植物、工艺品形象逼真,艺术性强。创作工作方面工期短,作品质量轻,坚固耐久。吕效增的泥塑作品参加“山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展”并获奖,并被《鲁中艺术家》多次刊登,有关吕家泥塑的专题片在莱芜电视台播出。吕效增的很多作品作为赠品以莱芜为中心,传播到泰安、沂源等地的宗教场所、旅游景点,并逐步传播到国内外,被国内外友人收藏,深受人们喜爱。吕家泥塑作品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当地知名度。

吕家泥塑起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其第一代艺人名叫吕凤亭,家住莱芜口镇林马村。由于当时战乱、灾荒、家境日益贫寒,时日难度,十五岁那年,只身投靠其距家六里的下水河村姑母家。其姑母是当地有名的巨富郑氏之母,因吕凤亭天资聪慧,处事很得人心,在郑家倍受姑母宠爱。其姑母为他提供优越的创业条件,并将贴身丫环配他为妻。数年的励精图治,不负姑母重望,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户。他时时不忘报恩,与郑氏一门亲如一家,郑氏有事托他,均办得非常圆满。郑氏建庙他全权办理,有幸访得当时泥塑高手李氏(山口村李秉智),两人情投意合,结为至友。对这位地位低下、技艺高超的艺人,倍加尊重,照顾有加,形影不离地观其塑像,李氏毫不保留尽数做给他看,他不觉入迷,也塑起像来,李氏尽数教之,由于他天资聪颖,经过眼观、心悟、手追,很快学会此艺。从树桩撑架、绑草、上大泥细泥、塑造、彩绘一一掌握。由于不受经济的困扰,塑起像来,心手合一,思想开放,作品神韵,当时有一位老者找他有事相商,他对老者观察一番,取泥快塑,并夸张老者特点,将其塑得惟妙惟肖。围观者捧腹大笑。李氏震惊,遂收为徒弟,并令他在庙里单独塑像一座,且得到好评。以后多年,一直与其师保持联系,只要有机会,就在一起创作探讨泥塑技法与经世。艺术营养丰厚,技术娴熟,自成一家。其妻精于农田,商铺管理,智谋过人,通晓大义,为他的泥塑事业创造了条件。因此,吕风亭能与李氏等手艺人活跃在山东中部的名山庙宇中,塑造出一大批人物形象。所塑佛像栩栩如生,让人感觉善良,亲切。道家之像却让人感觉到高深的神秘感。

农忙回家或闲暇时,就捏泥人泥狗哄孙子。长孙吕春和受其影响最大,迷上了泥塑,除上学读书,就学泥塑,书画。加上聪明好学和老一辈教导有方,很快走上泥塑之路,埋头于泥塑创作。人们传说,观其所塑之像,有真人感觉。静中有动,形象真实生动,他结合人物特点使动作与表情高度统一,体态优美,富贵典雅。一时名声大振,方圆数百里,来聘请塑像者络绎不绝,他在异乡带着多名帮手活跃在宗教场所,被人称为吕家泥塑班。吕家泥塑班中有个小伙子,长的眉清目秀,稳重可爱。他是吕春和二弟的次子,名叫吕星昌。因其勤奋好学,心灵手巧,精明过人,很早就掌握了一些泥塑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塑法,塑的即快又好,深得吕春和的赏识。收其为徒,把自己的绝技尽数传授给他。关键的项目都大胆委任。在利用传统塑法的同时,隧探索新塑法,并对人体结构进行探索研究。塑女像则多体态优美,表情典雅,细致顾盼中表现出不同的气质,如观音、龙女、碧霞元君之像、仕女等。塑男像则多雄壮威武,豪放粗犷,如玉皇、关帝、武士像等等。结合各人物特点塑造出了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技法纯熟,奇思妙想,创意独特,格调高雅等特点则集中表现在他钟爱的泥娃娃、戏剧场面、动物、器具等小品制作上,很多被民间及富绅等收藏家看好。吕星昌一生作品多,品位高,影响大,将吕家泥塑推向顶峰,自己也成为名噪一时的泥塑艺术高手。当他将泥塑艺术全部传给儿子吕敬法时,正逢抗日、解放战争。泥塑失去了市场,到处拆庙、毁像,这一艺术销声匿迹了,空有一手泥绝活,吕敬法只能务农养家糊口。但他毕竟深爱泥塑艺术,每逢农闲,阴雨天就在家捏泥人、小学生时代,吕效增在学校宣传队做道具,塑工农兵形象,被莱芜二中美术专业老师隋光训慧眼识才,招他进入美术课外小组,任组长近五年,耐心教导悉心培养,学校放映的电影《收租院》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使他大开眼界,技艺得到提高。在学校办阶级教育展览馆的泥塑展厅中,学会了泥塑技法和材料、工具的制造。所塑形象结构严谨,造型生动,学会用玻璃球代替人物的眼睛等,作品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

吕效增83年中专毕业,分配到莱芜二中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给吕效增研究泥塑创造了优越条件。他研究泥塑资料,遍访泥塑艺人、名人,到高等美术院校取经。他大胆实践,总结提高,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担当起继承和发扬泥塑艺术的重任,奋发学习,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一整套泥塑手工艺。

泥塑艺术在吕效增手中得到了传承和广泛利用。由庙宇泥塑艺术走向大众艺术,完成了许多诸如领袖、名人等泥塑形象;在材料上,广为创新,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利用现代科学化工材料—新型矿粉,创造出既轻便又坚固,且速干的成功作品,在工具上,大胆创新,费尽心思,充分利用锯条、木条、电器等废旧材料,制造出既环保又实用的一系列工具,使创作效率提高和作品质量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掌握力学、人体结构、绘画等多种技能,他制作的人物像,面庞秀润,眉细目长。其形体颇为秀美,肩圆臂瘦,极具特点。主要代表作有观音菩萨像、佛像、玉皇大帝、碧霞元君、十八罗汉等,以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备受称道。工艺品、家具、玩具则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早期的吕家泥塑工艺,也是古老的泥‘塑工艺的传承,要求高、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其主要工艺是:塑像先立骨,骨就是木架。主要采用材质硬的柏木、国槐木。木料要涂上桐油。在地上插好主架,根据人像的大小、动态、肩宽、臀宽、臂长等尺寸,绑好骨架,再扎好很多十字架,是固定泥巴用的。再在木架上绑上稻草、草绳等,就可以上大泥了(叫增胎),大泥是用黄土和好的麦穰泥(麦穰是加工好了的长而柔软),要薄薄的、一层一层的上,这叫粗泥。上粗泥一遍,堆出面像和衣纹。中泥一遍(麦糠泥),挑眉眼衣褶,光压细泥两遍,细泥粘作一遍(细泥是用粘土十斤、綿丝二两、面沙二斤、蜂蜜一两的比例),经过碾压、摔、打、揉等多种工序制成的。池塘底的第三层黑泥,加棉花、蛋清捣匀,也不错。上好大泥就开始刻画,身上的衣纹、头部泥塑刀修整、压光、磨光,达到光洁饱满,眼要先开左边的,还要特别注意鼻子的位置和角度。塑头部要用眼睛写神,鼻子塑体,嘴巴写意。

吕家泥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开裂。吕效增总结前人经验,独创自己的风格。多年的研究摸索,找到了原因,得到了解决。是在等像干后,在上面用胶水裱上一层薄绵纸,再刷上一层白胶粉,干后磨光上色。用的颜色是,从淄博购的色矿粉,加上胶矾水搅均就可用。上色时先大刷色,再画图案,一般土红、黄、赭石画衣裳,石青、石绿画领子、袖口、飘带等。以白粉为主画肌肤,上脸色,男的及老者以白色调肉色,再根据像的特点适当加入赭石、石绿等;小孩和女像。则在白粉和肉色调合号的颜色中加入朱红、黄等,调出肌肤的基本色,再用羊毛底纹笔,一层层揉压在塑像的脸上,一直达到圆润光泽的理想效果为止。青色画头发、眉毛,朱红点口唇。完成后通上一遍胶矾水,看起来有光泽,还防潮湿。

为使泥塑作品更完美,吕效增又总结出了必须完成的两道工序:一是沥粉,一是贴金。沥粉是用猪膀胱装上铜片卷的嘴子,将盛在里面的胶粉(用胶和老粉、颜色调成的浆糊状胶泥)挤压到需要的地方,形成立体的线、图案等,这与别的塑像师的工艺相同。贴金是等颜色干后,在需要贴金的地方先刷一层桐油。注意要刷严刷准。等到半干,用毛刷将金箔压上,即粘好,再用毛刷扫去多余的金箔,即完成。

传统的泥塑因考虑泥层干湿工艺台复杂,至今已不再完全沿用,有的已被新工艺材料所代替。吕效增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利用现代雕塑工艺,形成了自己的泥塑工艺。塑小型的一般利用黄河泥,因细腻柔韧,塑起来很上手,精密的地方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塑完后必须将中部的泥掏出,形成空心塑,不然就开裂,另外淄博的瓷土,无锡的惠山泥等,他也常购来塑玩具、福娃娃,很好用但需晾干。他在制铸造模具用的黄粘土中加上1/5的细石英粉和少量蛋清或蜂蜜塑小像,用起来很顺手。完成后不需晾干,直接放在电烤炉中烘干,不开裂。塑小像时,取适量的泥塑泥,用手揉好,根据物像的动态,先捏出大型,然后用手和泥塑刀进行刻画细部,然后压光,整理完成。塑大像如在所在确定位置塑,可采用传统塑法,则先立骨,绑草等再上大泥细泥等,直到刻画完成。如果工期很短,根据客户要求采用石膏和树脂。如轻型综合材料像,是用木条根据像的特点打好框架,用5公分厚的泡沫板封好内部空间、用特定速凝胶与珍珠粉合成的珍珠泥,随和随塑,时间性强,要有娴熟技巧。塑出像的基本行,谨慎地用自制的刀、锯、刮等工具,对五官、衣纹等部进行刻画。接着在像上涂一层薄而均匀地胶与粉调制的料子,干后磨光、上色。颜料主要是采用丙烯颜料和水粉颜料等,但须自己根据要求进行加料、调制。最后沥粉、涂金(或贴金视客户要求)。
吕效增用上述工艺塑出来的塑像、工艺品等体大而轻,坚固,不开裂,不褪色,解决了搬运、保存及环境限制等一系列问题,很受广大客户欢迎。这不过是吕效增所创众多工艺中的一项,他对此并不满足,现正在进行新的泥塑工艺的研究和探讨,将吕家泥塑发扬广大,为社会、文人民造福。

【作者简介】魏佑湖:字,子昱,号清荷堂主人。曾用笔名:闲云。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明湖诗社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理事,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原莱芜市文史馆馆员,莱芜区人民陪审员。在二十余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曾荣获“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萧全国散文”大赛理论奖。有多篇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莺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菏境》、《杖藜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