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王方晨《凤栖梧》:
人生得其所哉,便当身轻如燕
山东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2-04-28 17:30
近日,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当代作家王方晨的短篇小说精品集《凤栖梧》。这部作品集由发表在国内文学名刊的十二个短篇小说组成,汇集了王方晨近年来创作的短篇小说精品,充分展示了他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和短篇小说艺术所能达到的新境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先生热情评价王方晨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他认为王方晨《凤栖梧》里的每一篇小说都能“紧贴时代,紧贴人物”,小说语言简朴,含蓄隽永,精彩纷呈,多有出神入化之笔,值得关注。
二十多年前,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先生就对王方晨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肯定,认为他是一位“山野间的先锋”。在长期的创作中,他将“写作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乡野”,同时,“又由乡野的复杂经验出发,力图抵达对人的现代、乃至后现代境遇的洞察和想象”,“独调别弹、孤身犯险,行于乡野而怀先锋之志”。他的《老实街》出版后,又认为他在心中找到了“那群人、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经验与精神的交汇点”,从而抵达一种雄奇阔大的境界。《凤栖梧》里的十二个短篇精品,也是这种评价的体现。
著名评论家胡平先生评价王方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色,从来“不是一个清浅的作家”。“《凤栖梧》里的小说,从乡村写到城镇,皆能传神,充满烟火气。他善于书写普通城乡居民的生存状态,展示人们生活的希冀和命运的归宿,长于人物真切和鲜明的刻画。在他笔下没有矫情和虚饰,叙事平易而艺术感觉丰富,呈现的一幅幅人间画面,可令人许久回味。”
在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先生看来,短篇小说就是王方晨在小说创作中的梧桐树。“凤栖梧”非常准确地比喻了这部小说集的艺术境界。他认为,王方晨“把先锋性和乡土性,装置在同一个空间里,使得短篇小说变成了一座座艺术迷宫。当我们穿行在他所营造的艺术迷宫里时,才发现他的内心,装着太多的奇思妙想。”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长期从事小说创作,对小说创作深有研究。他认为,王方晨游走于现实与想象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历史记忆与当下日常之间,《凤栖梧》更为沛满地展现了王方晨的扎实、丰富和力量,以及有别于普通和流行的“深度思考”。在这部具有强烈个人面目的小说集中,王方晨专注于市井、日常和地域,专注于“文化”“传统”和“创新”,重新赋予这些貌似平常的旧词以新意和反思,并以丰富、曲折和让人感吁的故事完成承载。故事的精彩性让读者能够轻易地进入并被它抓住,而掩卷时,则会被它“未说出”的深厚意味再次抓住。阅读王方晨的小说,在李浩的感觉中是一次令人愉悦同时启人心智的美妙旅行。
王方晨的写作是有根的写作。在读者任宁科看来,他的小说,根扎得很深,又飞得很高,上天入地,像土行孙和孙悟空,但飞得再高,读者心里都是踏实的。
这部小说集里的同名短篇《凤栖梧》一经发表,就获《新华文摘》《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思南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刊选载,并入选多种文学选本。
凤栖梧
〇 点击微店购买《凤栖梧》
〇 点击当当购买《凤栖梧》
★著名作家王方晨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推荐,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平、贺绍俊、李浩盛赞。
★破年度转载纪录,获《新华文摘》《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思南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刊选载。
★最日常的生活,寄寓凤栖于梧的民族祥祉和人生想象。
★当下短篇小说的可贵收获,文本深得传统神髓,境界高妙,耐人反复体悟。
精彩试读
我们极像做了场大梦。
梦有多长?至今也没能做完,恐怕还要子子孙孙做下去。
在那样的飘渺大梦中,人人得其所哉,习与性成。所享尊荣,尽都来之于老实街民俗淳厚。看那行住坐卧,不矜而庄者有之,怡然自乐者有之。
从祖先接过来的日子,一如天际草色烟光,绵绵见不着个首尾,端的时好时坏,这个却是不变,甚至老实街也像并未消失。
被拆的老街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代。不想倒罢,一想便如神明,保准离你不远,近得让你抬头望见一只大白馍馍。
不管流散何处,老实街人居家,馍馍一日不可无。闻不到馍馍气味,踏实得了吗?大白馍馍热腾腾、圆鼓鼓、光灿灿、芳馥馥,好像人世间本来就有,跟头顶的天,足下的地,跟老实街上清冽不歇的涤心泉一个样。
街南口的苗家,就是做馍馍的。
每日的某个时辰,馍馍房揭屉出笼,好看的白汽蒸腾而起。长长一条老街,流漾着新馍馍诱人的麦香。人们早就习惯了。从嘴含乳头的那点儿年纪,就开始对这馍馍香不陌生。说不准更早,从受孕之日也未可知。而在老实街人的记忆里,那馍馍房也像本来就有,一直都在。
恰恰好,人都说苗家住的是座废弃的土地祠,至少翻建过。祠门砖额上的字迹,尚隐约可寻。渊博如芈芝圃老先生者,指认那是“福德神祠”四个字。
苗家馍馍房,就在原祠庙东耳房的位置。挨着老街呢。也是从很早,馍馍房的主人叫作苗凤三,及至老街人离别故园,也依然叫作苗凤三。
搭眼看这人,不像个和面做馍馍的,倒像缙绅名流。看不出市井中一般人老想发财的意思。脾气也超好。
能这样和颜悦色的人,是认为世上没什么值得相争的。
再看,却还是个馍馍房师傅。从头到脚,干净,一星半点儿的面粉也粘不到身上。春去秋来,面庞总不见老,白里透红,润泽有光,像常去美容院做保养。馍馍房不缺蒸汽,日日浸濡,可比面膜管用!
馍馍房何曾衰败过?捎带着时刻免费美容,不怪苗凤三浑不知就把心底的快意给溢到了面孔上。
“不管到了哪个年代,你得吃,你得穿。”
不满足,就不会对人说这些话。
吃穿共两样儿,宽厚圆融的苗凤三占一样儿。民以食为天,这还是头一样儿。又不是高攀不起的山珍海味,单单是价廉而必需的馍馍。
作为一个与世无争、从不老想发财的人,没有理由不怡然自乐。春风得意马蹄疾,连他日常的脚步,都是翩然轻快的。
其实,身轻如燕才是苗凤三让人首先想起来的形象。
资料来源丨第二编辑室
策划与投稿丨第二编辑室
编辑丨橙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