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阳关道
客聚阳关道,丝绸铺玉关。寿昌波映艳阳天。日落龙勒山。 霜弄营盘秋色。风韵二墩萧瑟。喔洼天马悦龙吟。葡萄变银金。
注:阳关镇位于敦煌以西七十公里,境内有闻名遐迩的“两关”遗址,富有传奇色彩的龙勒山、渥洼池、寿昌海、二墩烽燧、古营盘、万亩葡萄园,民间称之为“阳关八景”。现设置阳关村、寿昌村、营盘村、龙勒村、二墩村五个行政村。
阳关新景
营盘村

营盘村位于著名景点渥洼池畔,有5个村民小组。由于南湖乡地形狭长,地形大体南北走向。通往渥洼池有一条路,此路由北向南,营盘村位于路东。据说,清朝末年此地土匪活动猖獗,朝廷派驻官兵到此剿匪,在此地修建营房,驻扎军队。多年后,此地仍留着废旧的营房地,故被称为营盘村。现营盘村解放初属三区六乡一行政1、2、3自然村,1955年建红光、明光两个初级农业社,1956年并入阳关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阳关大队,1961年为南湖公社营盘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湖大队,1969年恢复为营盘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提起阳关,不知会触发多少游子的离情别绪!这似乎是因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王维诗中的“阳关”,就在今天的南湖,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汉时,阳关为阳关县城和阳关都尉的治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丝绸之路”南道必经之路。昔日的关城早已荡然无存,遗址上黄沙成丘,仅有阳关的耳目——一座烽燧傲立在墩墩山上。

阳关村位于南湖乡政府西南1.5公里处,有6个村民小组。南湖乡地形狭长,地形大体南北走向。通往渥洼池有一条路,此路由北向南,阳关村位于路西。因路西临沙漠荒滩,曾被称为“南滩”。后在政府规范村名时,因古阳关遗址在南湖境内,影响力较大,“南滩”村较其他村人口多、耕地多,故用阳关遗址命名此村为阳关村。现阳关村解放初属三区六乡四行政,1954年成立阳关、中心、红光三个初级农业社,1956年并为阳关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一中队,1961年为阳关大队,1966年改名为红东大队,1969年12月恢复为阳关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北工村(合并为寿昌村)位于南湖乡政府北1.5公里处,有4个村民小组。南湖乡泉水丰富,常年流淌,以前没有蓄水坝,据说在1942年,由外地流亡至当地的农户逐渐增多,他们来以后将泉水系分段用柴草打起来,建成了蓄水坝,故称新工坝。新工坝水系由东向西,呈一条长线形。后来,因地处新工水系以北而得名北工。现北工村解放初属三区六乡三行政1、3、4行政村,1955年建立龙头山初级社,1957年合并为新工坝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三中队,1961年为南湖公社北工、庙湾两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红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北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南工村(合并为寿昌村)位于南湖乡政府西北1公里处,有4个村民小组。南工村村名的由来是与北工村相对应的,南湖乡泉水丰富,常年流淌,以前没有蓄水坝,据说在1942年,由外地流亡至当地的农户逐渐增多,他们来以后将泉水系分段用柴草打起来,建成了蓄水坝,故称新工坝。新工坝水系由东向西,呈一条长线形。后来,因地处新工水系以南而得名南工。现南工村解放初属三区六乡二行政1、2、3、4自然村,1955年建丰胜、红光两个初级社,1957年合并为新工坝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二中队,1961年为南湖人民公社南工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方大队,1969年恢复为南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龙勒村地处古阳关脚下,距南湖乡政府5公里。因南湖乡有丰富的水源,泉水浇过地之后流淌至此处荒滩,被称为“水尾”。此处有茂盛的树林,到20世纪70年代,南湖人民公社组织群众在此处栽树、开地,并从其他各队移民来这里耕种、生活,时称社办林场。现乡办林场村解放初属三区六乡三行政2村,1955年建立水尾初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三中队的水尾生产队,1961年为南湖人民公社水尾大队,1966年改名为红阳大队,1969年改名为南湖公社林场,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二墩村与玉门关遥遥相望,距南湖乡政府30公里。与乡办林场村一样,二墩村也是20世纪70年代南湖人民公社组织群众在此处栽树、开地,并从其他各队移民,在这里耕种、生活。二墩村地处沙漠荒滩之中,因在村边的荒滩上有两个烽火台,故称为二墩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