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李豫生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高村乡裴俊国、冯信光、尚光辉诸领导倡导整修先生故居——王莽梅苑,并辟为先生事迹陈列馆。受同窗好友先生之婿健力邀约,赴王莽一行,所见所闻,感慨颇深,遂成此文,是以记之。 李豫生先生,宜阳县高村乡王莽村人。幼丧父母,祖父伯叔,闵其孤弱,协力抚养。及入私塾,知就学机会来之不易,勤勉刻苦,学问精进。家贫无继,早谋生计。青年时期,谋就教职,爱生如子,兢兢业业,桃李天下,成绩斐然。后身染疾患,惜投教鞭。时年荒世艰,民生凋敝。先生不甘困穷,走南北,通有无,逐什一之利,以济身家,兼惠邻并。然多忤时政,几陷囹圄。改革开放,除旧布新。
八十年代初,先生虽年过知命,雄心未减,欲为乡亲开辟一条摆脱贫困之路,只身南下,于南京车站见车少客涌,乘坐艰难,遂萌生在当地创办客运公司之念。先生一面给南京市领导写信求助,一面组织家乡客运专业户入股,几经挫折,终于在1985年2月,创办豫宜客运公司,成为南京市第一家民营客运公司。公司创办之初,运营艰难备至,先生旰食宵衣,奔走呼告,备尝冷暖,历尽艰辛,不屈不挠,终于使公司得以正常运营,在古都金陵站稳脚跟。
先生少时即有济世之志,然力有不逮。及南京事业有成,收入日丰,始有力于助济乡亲,以终少时之志。先生恤孤贫,助残老,修桥铺路,奖掖贤才,不遗余力。为给乡亲开一致富不竭之源,先生倾囊而出,挖掘濒临绝迹的贵妃梅品种,培育推广,以村边长数里之河谷为基地,种植嫁接梅树近七百亩,名之曰“梅谷”。与乡亲约:在果树挂果之前,基地之一切费用,皆由先生承担;及至果子成熟,获利则为村民所有。请专家,建队伍,训技术,冀一业兴带百业旺,以实现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之宏愿。先生时已年逾古稀,本可释驾息肩,安享晚年,却倾财呕心,殚精竭虑,以建设梅谷。惜哉积劳成疾,壮志未酬,即于2011年9月溘然长逝,终年79岁。
先生殁之日,无一钱以遗子孙,惟以梅苑一座留给后世,其中“碑刻二十余通,书画一百余件。概述创业艰辛,记叙苦辣酸甜”¹,意欲传播艰苦奋斗之精神,扩大贵妃梅之声誉,助力乡亲以植梅脱贫矣。
昔范仲淹贵显之后,置良田千亩,以养济群族之人。余读《岳阳楼记》,则叹赏文正公博大高远、忧国忧民之情怀;读《义田记》²,则感佩文正公爱贤好施、急公好义之大仁。
今观李豫生先生之所为,有过于文正公者。李先生虽布衣终身,然以平生辛苦所积蓄,尽付于扶危济困之善举及乡亲脱贫致富之大业,与古贤养济同族之人相比,更显情怀之博大无私。
今乡村管理,以村民自治为基础。一村之长,官虽小微,若持身公正,满腔热枕,实可藉国家建设新农村之善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可谓大有可为。然诸多地方之村官,虽曰村民选举,实多为强人豪族攫取,一旦得位,不思强村富民,惟欲搜刮谋私,利己肥身, 致天怒人怨,国法难容。如此凶丑贪婪之辈,皆民之仇雠,先生之罪人也。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先生曾写诗《追忆焦裕禄同志》,“弘扬继承先烈志,争做英雄后来人”。先生无寸官半职,却能尽力以人民公仆为榜样,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己任,倾己之财力谋公益,此大义高风,足以愧庸贪,激众人,感天地,永垂后世矣。
注:
¹李豫生先生诗作《梅廊风光无限,梅苑别有洞天》中句。
²《义田记》,作者宋代钱公辅,记述范仲淹置义田养济苏州吴县自己家族穷困族人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