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农校故事
作者:张偏考(内蒙古)
人这一生总有一些难忘的经历。退休有闲,回忆往事,写段小故事,丰富一下老年生活。
故事一 潜能的发挥。
1977年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自度,我参加了中专考试,被内蒙古农业学校录取,1978春季入学不久,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内蒙古体委院里的操场上选拔田径运动员,稀里糊涂去了,我从小学到高中,每次运动会,都是忠实的观众,这次稀里糊涂就被选上短跑运动员。有一点记忆深刻,在操场上,我穿一条浅红色秋裤,大腿内侧还有两块大补丁,显得十分突出,自己没有意识,但同学们的眼神有点异样,这很刺激。之后又被选为学校的篮球运动员。当运动员待遇不错,发两套衣服,背心、短裤,运动衣、运动裤,运动鞋,坏了随时换。每天训练虽然辛苦,但有两个馒头的补助。在那个时候吃饱饭还是个大事,我基本上不用吃钢丝面了。第一次参加呼和浩特市大中专运动会是1978年在大马路体育场,我参加了短跑比赛,当时的想法是不要打了狼(最后一名)就行,目标达到了,但就像跑完200米的感觉,好像有点劲没发出来,毛病是为了保存体力,没有按教练的要求做热身运动,跑完后身体才热乎了,肢体也随和了。还有一点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起跑早一点犯规,晩一点吃亏,零点几秒的时间必须把握好,起跑的几个动作必须做到位,把握不好,要么消耗体力,要么误事。比赛时运动员是看不到发令员的,只能听枪声,但听到枪声再起跑就晚了。参加了一次比赛,才知道运动员除了要加强体能的训练,还得掌握一点技巧。第二年的呼和浩特市大中专运动会上,我除了按教练的要求做好了热身运动外,我和另一名运动员商量做好互相配合,在起跑时另一个人坐在起跑线对面的看台显眼处,戴着帽子,当发令员把枪举到发令牌上,就把帽子摘了,这时起身,正好是与枪响的同时起跑,效果明显,我以25秒的成绩获得了200米比赛第三名。

故事二 坏事变好事
1977年恢复高考,条件放的很宽,老三届学生都可以参加,全国考生积极备战。起初我按考大学做准备,后来得知,报考大学和中专是按年令划分的,当时我是可以考中专的最后一年,为了急于进城里上学,提高考中率,报考了中专。参加体检时碰上了高中班主任老师,是我最崇拜的老师,问我“为什么不考大学?”我说了想法,老师说,“为什么报考时不听听我们的意见,你看看,今年大学五门课,170分的录取线,中专三门课,130分的录取线,你考了185分。”摇了摇头又说,“成不了气候就是个这。”收到内蒙古农业学校录取通知书有点懵,我没报这个学校啊,村里的人问我,学农还得回来吧?图什么?我也为此很苦恼,准备放弃了,来年考大学。和我一起教书的一位老同志到家看我,帮我分析考大学的优势,可以说比较有把握,但是,过去有规定,录取后不上学,属于破坏招生计划,三年内不可以报考,三年后你就没有优势了。建议走另一条路,说也是有规定的,中专连续三年三好生,毕业可直接考大学,两不误。上了农校努力学习就是按此准备的。入学后,录取我们的王老师告诉我,农校是提前录取的,按照学校的要求和你当过民办教师,第一自愿是师范学校,又服从分配的情况录取了你,学校从呼市和包头各录取了一名高分数的学生,准备将来补充年轻教员,你要努力学习。可能是努力学习,加上体育训练和生活压力,有点吃不消,右眼患了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力下降到一点也看不见,失去视力功能,眼睛外斜15度,在当地三大医院治疗无效,学校决定送我到北京看看,我跟着王老师、周老师、马老师去了北京,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北京,在车上想着,如果北京也治不好,就不回来了。在京五个月,去了三个医院,第一次离开家过年,大年三十是在班主任王老师母亲家吃的饺子。那段时间是我的至暗时刻,人生谷底。好在学校很好,老师很好,同学们很好,给了我特殊的关照,安排我在老师食堂吃饭,因中专生没有公费医疗,为了我在北京治疗减少了学校部分其他支出,学校团委还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捐助,毕业时还有400多块钱是沈老师为我垫支的,工作后才还上。毕业前我还每天自己熬中药吃,一直吃到工作后。毕业分配时王老师找我谈话,学校原计划让你留校,由于身体原因,学校一个萝卜一个坑,担心你吃不消,学校积极推荐了你,你要相信组织,服从分配,努力工作,养好身体。我虽然两茫茫,但非常感谢学校,感谢老师。接到分配通知,没想被分配到内蒙古农业厅农业处,是厅里的主任业务处。至此,或许能考上大学而考了中专,上学还瞎了一只眼睛,两件坏事变成了好事,真是柳暗花明。

故事三 弯道的风景
上农校前,我在村里当了三年民办教师,期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函授了两年,后来才知道这批函授生毕业后,全部转成正式教师,而且是本科待遇。我农校毕业后,1983年又考了内蒙古农牧学院读完了大专,1993年又考了中央党校涵授班,才取得了本科学历,就文凭而言,走了不少弯路。如果不上农校,师范学院的学历会有的,也能在家乡当教师。而上了中专、大专、本科,虽然没读多少书,但上了不少学,结识了不少同学,先后在内蒙古农业厅,内蒙古政府研究室,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工作,退休后在内蒙古社会扶贫工作促进会工作了五年,走了不同的路,拐了两个弯,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