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六十三
作者:康金印 主播:李鸣
泰伯与5一8
5,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迈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子有了病,孟敬子去问候他。曾子说:“鸟将死时,它的叫声就悲哀;人将死时,他说的话就善良。君子看重的待人接物之道有三点:调整好自己的容貌,这样就能使自己远离粗暴轻慢了:端正好自己的脸色,这样就能使自己接近诚信了:出口就说出有文采的话来,这样就能使自己远离鄙陋了。祭祀宴饮使用笾豆之类器皿的小礼节,自有专管的官吏在那里,不用去管。”
点评:本章写曾子临终前给探望人留遗言,为了引起重视,他先以鸟作比,说自己的话是“善言”,然后说出他一生总结出的几点为人处世之道:君子每天要调整好自己的容貌、君子每天要端正自己的色、君子每天要做到说话有辞气,还要善于抓大放小。这样才有利干处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工作有成效。有人认为,一个将死的人,还在如此关心着别人,可亲可敬。但是,对他的话的“重要性”,也有人鹅
出质疑,认为让人“大失所望”。(见《论语钩沉》190页)
6.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却去问没才能的,知识多的人却去问知识少的:有的却像没有的,充实的却像空虚的,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点评:本章曾子谈什么叫“不耻下问”。人们通常把“不耻下问理解为在上位的人问在下位的人。这里曾子做了补正,他说还应包括“能问不能”、“多问寡”。曾子还指出能做到“不耻下问”的前提是要有谦虚的态度,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不然人家不会教你。曾子还树了一个“吾友”做榜样。按这样的态度、方法、榜样去“不耻下问”,能成效不好吗?曾子所述“不耻下问”,是对孔子学说的补充使其内涵更全面、深刻。《东坡题跋》中有两个小故事。一个说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用玉轴装裱好,视为珍品。一个牧童见此画却大笑说:“牛斗力时,尾巴夹在两股间,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不像不像。”另一个故事说黄荃画了一幅飞鸟图,颈和足都伸展着,有人看后说:“飞着的鸟,要么是伸颈缩足,要么是伸足缩颈,没有足、颈都伸都缩的。”两个故事说明,即使是名家,向无名之辈“下问”也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7.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委托他代管六尺高的孤儿的人,可以把百里
点评:本章曾子指出三种人可称为君子,一种是可以托孤的人,第二种是可以把国家命脉交给他的人,第三种是在危难面前不改志向、不怕献身的人。这三种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与平时修养是分不开的。学君子,不是模仿其壮举,而应把力量下在平时的修养上。《论语》中
君子人格内涵丰富,仁义礼恕信无所不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大、意志坚忍,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要走的路很遥远。把实现仁道当作自己的责任,这担子不是很重吗?追求仁道理想到死才停止,要走的路不是太远吗?"
点评:本章曾子先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一观点,然后说明理由是“任重道远”,紧接着又对所提观点和理由进行具体分析:身担“行仁”大任,任务很重;这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走的路很长,要终生奋斗,所以又是“道远”的;既然任务又重、道又远没有好的毅力是完不成的,所以要“弘毅”。曾子的这段话,体现出他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特别强。以行仁为己任,不是只关心自己难能可贵。儒家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视个人的社会责任,顾炎武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格言,就是对这一责任感的高度概括。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利益至上明显不同。本章是国学光芒四射的一章这正是今天要学国学、用国学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