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六十二
作者:康金印 主播/梦雨
八 泰伯1-4章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先生说:“泰伯他可称品德极高的人了。他把天下多次让给弟弟,百姓不知该用怎样高的品德称赞他呢!”
点评:本章说是太伯让君位才使周朝历经三代一统天下,品德高、对国家贡献大。太伯的礼让精神已经滋润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从君位的禅让到民间的礼让层出不穷,在某些历史阶段即使出现道德滑坡,能守住“礼让”之风的人仍然大有人在。中华文明礼让之风是任何邪风都压不住的!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译文:先生说:“谦恭要是没有礼就辛劳不安,谨慎要是没有礼就畏缩拘谨,勇猛要是没有礼就会闯下祸端,直率要是没有礼就造成尖刻刺人。”
点评:本章谈“礼”对“恭、慎、勇、直”都有调解作用。“恭、慎、勇、直”本是美好品德,但没有礼的调解往往产生负面效应“劳、葸、意、乱、绞”。“恭”得过度,见人就点头哈腰,使人感到劳扰不安,自己还落个“虚伪”的臭名,依礼而恭就避免了弊端:初当司仪要谨慎,有点怕,没有礼的调解,就会变得缩手缩脚,按礼仪程序步步走,就成功了;边防值勤,光勇敢不行,要闯祸,按涉外要求的礼仪做就避免了闯祸:给人提意见,光会直来直说不行,会激化矛盾,按谦敬之礼委婉表达,就能避免闹僵。

3.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君子厚待父母,那么百姓就会兴起仁爱之风;君子不舍弃旧友,那么百姓就不会淡漠人情。
点评:本章说孝亲爱友对社会仁爱之风的形成有极大促进作用。这就是从我做起,发挥表率作用,正社会风气。榜样的力量可能引起社会的连锁反应。但是,如果使孝亲爱友离开感情层面,转移到以权为亲友谋私上,社会影响就极坏了,正如魏征说的“独私故人”,“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朱元璋曾下公文找一起种田的老友田兴。田兴就是不出来见他。朱元璋换用大白话写信说,我不是用皇帝名义找你,是用老朋友身份找你,“你不来你没种!”这回,两人愉快相见、欢好叙旧了。几天后田兴回家,并没留下做官。这是“故旧不遗”的一个范例。(据《论语别裁》)

4.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有了病,召来学生们说:“揭开盖我脚的东西,看看脚怎样了;揭开盖我手的东西,看手怎么样了!《诗·小旻》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正是我此刻的心情。从今以后,我知道免于得病的重要了。(你们要记住)孩子们!”
点评:本章写曾子大病时的心情与感悟:“心情”是战战兢兢,畏惧得病;“感悟”是从今以后知道不得病的重要,一可免受痛苦,二可免父母为己忧心。曾子让看手脚,是查有无和伤否,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是不孝(《孝经·开宗明义章》)。在《大戴礼》中,曾子的弟子说他的老师认为,儿子把身体“全而归之(完整无缺归还父母)”才算孝。曾子是个大孝子,有此孝道观不足为奇,但今人不足取,为国为民不拒劳心乃至献身,才是大孝,才合今之孝道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