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的字形是土和申的结合。在中国先哲独创的12地支中,申月就是农历七月。每年的农历七月,大地上的植物成熟结果,申的本意就是成熟。土,代表山川;申,代表成熟。坤,就是大地山川负载着生长和成熟,有归和藏之意。万物生于地,又归于地,藏于地。夏朝时有《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商代有《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周代时才有了《周易》,以《乾卦》为首卦。
《周易•说卦》中说: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曰为黑。这就是坤卦之象;广大、负载、归藏、包容、顺从、调合、不争、妻道、臣道等等,就是坤卦之德。如果用八卦类比人的身体,《乾》为头,《坤》为腹。
坤卦的卦辞是: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唐人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解释《坤卦》利牝马之贞时说: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坤卦中的“君子”,因为迷失方向,先是走了一条弯路或岔道,最后才纳入正轨。
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继承了坤卦,孔子就是继承了乾卦。而《大学》的理论来源是乾卦,《中庸》则从《易经》中的坤卦卦辞来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黄中通理”即谓中之庸。大学、中庸的基本根源,是从乾坤两卦的涵义而来。
坤卦的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告诉我们什么?要防微杜渐,要居安思危,虽然目前还没有病入膏肓,但是要见微知著,防止出现大的祸患。
再看一下象传对此爻的解释,《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什么是霜,这里解释为“阴始凝”,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阴气是下沉的,阴气一下沉就开始凝结,最初凝结的产物就是霜。霜就是阴气的初级表现形式——“阴始凝”为霜,但是时间一久,必然会形成霜,所以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
反其道而行——“驯”,就是驯服,服从。这里面的道,就是“小人之道”,服从了小人之道,则坚冰自然而然就会到来,就如同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初期不去杜绝小的风险,后面的风险一定难以避免。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南怀瑾老师认为:《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需要补充的是,这个直方大,还有地道光,包含了地道与月亮的关系。
初三的眉月出来,是早晨看西方,挂在天上,所以月出于西。到了初七、初八,夜中看到半月在正南方。到了十五,满月在东方的位置,也是乾卦的位置。因圆满光明,所以是乾卦。这时的月亮是真阳,我们老祖宗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吸收太阳的光,到了十五月亮的光代表了阴中之阳,所以纳甲纳在这里。再到了二十七八,月亮在东北方下去就没有了。了解月亮的运行规律,就知道这里坤卦不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而应该是“西南得明,东北丧明”。那么从此知道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套科学。
“不习无不利”另有一种解释。《论语》上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是人刚生下来的本性是近于道的,习是后来的教育与习惯,人加上了后天的环境教育,越加得多,本性就离道越远,用这个观念来看这句话,就可以看通了,即不加上后天的习气,则大吉大利,是光明的。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卦是至柔至静之卦,充分体现了大地之美,女性之美,阴柔之美。
坤为大地,包容万事万物,养育万物,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坤为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水是最柔软的,但最厉害的也是水。
在为人处世之中,我们应该掌握坤卦的智慧,用柔和,用谦下来解决问题,接受问题,放下问题。
而坤卦的上六已达到了阴的极至: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阴极返阳,二气交互和合,像两条龙在野地相斗,滴下青黄色的血液。必然是凶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