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孩提时代!“小人书”如一束光照亮青葱的童年,成为永不消逝的记忆香囊。
一
《闪闪红星》《夺枪记》《东郭先生》《小兵张嘎》《西游记》《三国演义》《白蛇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人书”风靡全国。一个个成语典故,一个个美丽神话,一个个鲜活人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精华,是浓缩的中华千年历史、名著、神话的结晶。通过‘小人书’,我认识了聪明机智的潘冬子、勇敢顽强的小兵张嘎、为了集体利益而甘愿牺牲的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人书在那个物资贫瘠的时代充实了我们的童年生活。
干瘪的帆布书包里藏匿几本爱不释手的“小人书”,是我们当时的最爱。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紧张刺激的情节,简洁明了的文字,写实生动的画面,每一页都能够牢牢抓住我们求知的眼球。我们有时三五成群七嘴八舌聊侃什么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水漫金山……头头是道,大人们在一旁都是惊得目瞪口呆。
二
那年月,拥有一大摞百看不厌的小人书是件很幸福的事。沉浸在一页页充满矛盾的小人书里,单调乏味的生活便多了一分充实,一种幻想。现在的孩子特别幸运:要什么书,小嘴一张便来了。没有我们当时站在书店柜台前,眼巴巴地看着别人买走柜台里那本自己一直“虎视眈眈”的小人书的那种遗憾。
曾记得,小伙伴廖四看上了别人新买的一本“小人书”《铁道游击队》,想买,却没钱,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偷偷地从家里摸了三个鸡蛋送给对方,换来了他心仪的“小人书”。后被廖四的妈妈知道了,他的裤头被扒了下来,小屁股被打得通红通红。看着他拖着长长的鼻涕,一脸可怜的哭相。他妈也心疼地哭了:家里就这几个鸡蛋了,还要靠它买盐巴、买洋火(即火柴)、洋油(即煤油)啊!你这个败家的,怎么能偷偷这样做呢?每每想起,常潸然泪下。
那年月,对小人书的痴迷程度不亚于今天孩子们对手机游戏的痴迷。我们不但放牛时看,在被窝里看,上厕所时看,还在课堂上偷看,被老师没收的事经常发生。
七月流火,蝉鸣伴奏,我们敞开衬衫,坐在小板凳上,痴痴地看着如获珍宝的小人书,几乎能把每个细节牢记于心。天真无邪的我们认认真真地看故事,预测故事发展、评论人物形象,甚至扮演故事情节——多么开心啊!
三
有一次,我和狗蛋因为一本名叫《细菌的旅行》的小人书发生过不愉快,其实就是两角钱的事。那是我积攒了近半年的零花钱走了近十里路才买到的心爱的一本小人书,同学们都众星捧月般围着我转打溜须,就想看上一眼。看一眼就行那是一种渴望,一种满足,一种诱惑,那是对知识发自内心的崇拜!
我们两个有点亲属关系,我才忍痛割爱借给他看,传来传去阴差阳错地掉进教室墙角旮旯的水桶里,想尽一切办法晾晒还是皱皱巴巴的。我俩闹红了脸,险些大打出手,最后不欢而散。经老师调解——狗蛋赔我两角钱了事。去年同学聚会,提及此事品头论足侃侃而谈,我们抱在一起开怀大笑,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巴掌大小的小册子,对我们幼小心性的熏陶和成长大有裨益。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小人书里鲜活的人物,精彩的文字、连贯的情节,有趣的故事,独到的布局,意境深远——大到治国安邦的智慧,小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们耳目一新。
小人书,大世界。
“愚公移山”、“钢铁战士”、“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就是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从中体会生活给予的含义,在奔跑中逐步完善、学习、应用,让自己变得智慧起来,强大起来。通过小人书,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汲取了精神营养,品味到了珍贵、应有的快乐时光。
小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多始于小人书里的故事,并且陪伴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小人书曾慰藉了我们幸福的童年,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收藏着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作者简介:张世斌 男 汉族,党员,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重庆市诗词学会理事、重庆市诗词学会联络站丰都站站长 、丰都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巴渝文化网驻站作家。近1000件作品在《人民文学》《新华网》《鸭绿江》《中国建设报》《中国风景名胜》《中国作家网》《重庆作家网》《贵州作家网》《重庆政协报》《巴渝文化》《重庆晚报》《丰都日报》等报刊、网络发表。
责编:真 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