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六十
作者:康金印 主播/书东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七)述而33—37章
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 也。”
译文:先生说:“像圣人、仁人这些称呼,那么我岂敢担当呢!我 不过是做事不知厌烦,教人不知疲倦,只可说这样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不能学到的。"
点评:本章写孔子不敢当“圣人、仁人”称呼的谦逊精神及做事不厌、诲人不倦的热诚育人精神。孔子没被人捧昏头脑,不敢接受“圣人、仁人”称呼,不是自谦,是他真实的认识。他认为圣人是天生绝顶聪明的人,而他只是个“学而知之者”;圣人是尧舜那样能安民济众的明君仁主,而他只是不能为百姓做更多事的平头百姓。在后文《子罕》第6章中,太宰因他“多能”疑其为圣,子贡说“天纵之将圣”,都遭到孔子当面反驳。孔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与仁”,但承认自己追求圣与仁“不厌”,教导学生学圣与仁“不倦”。这是一位自我要求多么严格而又实事求是的老人呀!他管得了生前,管不了身后,他死后,子贡等弟子还是把“圣人”的桂冠戴在了他的头上。

34.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先生由小病到大病了。子路请求让他去代师祷告求神保佑。先生说:“有代祷这种事吗?”子路说:“有这种事。《诔文》上说:替你祷告天上地下的神祇。”先生说:“我孔丘已祷告神好久了。”
点评:本章写师生祷告求健康。孔子认为平时修德就是向神祈祷求福,无须别人代祷,也无代祷之礼,因而以“丘之祷久矣”婉拒;学生心急,既要代祷又找出所谓根据。代祷之争,既表孔子以身守礼,不搞临时抱佛脚,又表师生情深。

3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先说:“奢华了就不谦逊,俭朴了就寒碜。与其选不谦逊,我宁选寒碜。”
点评:本章写孔子戒奢尚俭。因为奢而骄与简而固都不合中道二者最好的境界是适中。如果做不到适中,要二选一,则去奢骄选简固。为什么这样选呢?这是因为简而固损伤的是自己,奢而骄损伤的是别人。另外,如对奢、简从工作作风和处世态度方面理解,本章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更广了。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讲话中,曾指出“奢华无度”是当代人所面临的“突出难题”之一,本章孔子把古人“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传给后人,今人当好好借鉴,让戒奢尚俭成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抑制奢靡之风。

3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先生说:“君子的心胸,平坦宽阔;小人的心胸,经常充满忧愁。”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君子、小人心胸气度不同,一坦荡、一戚戚。这两句话对仗工整,内容警示作用强,常被写成对联、条幅悬挂于厅堂之上,用以自律和他律,社会影响很大。怎样才能做到坦荡呢?最根本的是修德去私,无私才能心地宽。

3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先生的气度是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严却不凶猛,容貌恭谨而又安详。
点评:本章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三个方面写孔子气度非凡,足为师表。本章以中庸之道描绘孔子的仪态。中庸之道主张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孔子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正是中道凝聚其容貌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