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礼传家话邹堂
郑志伟 / 文
一、
惠风轻吹,温柔地抚摸着肌肤,已经没有先前春寒料峭的感觉。去年冬天,全球疫情未平,寒意飕飕,探春的步伐,却迟迟不动。
该是赏梨花的时候了。这也是给妻子“三八节”最好的礼物。美好的事已经错过太多了,比如,坪上赏梅,南溪油菜花,还有某地的风铃木等等…… 刚好朋友发来地都仙埔狮山梨园的位置,于是拉上妻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顺着导航来到地都镇政府,沿着边上的小道寻找过去。路上,偶有梨树指引,很快,车已经上了小山坡。只见眼前是一片迷人风铃木 ,靓丽的明黄色给这个春天带来欢快与喜悦。
这是一个三岔口,往上是一片片梨园,风铃木就种在镇政府后面的小道上。
放眼望去,黄色在枝桠上铺开,像水彩画洇染出来,只有花朵霸占着枝头,地上黄色的落英,既可错觉成水影。身着红装的妻子,吩咐儿子帮她拍照,跟春天抢色彩的女人,美得耀眼。
“拍完照就上去看梨花啦!” 我催促着,黄色风铃木只是刚拉开赏花的序幕,不可以花费太多的时间。
果园的门敞开着,入门便瞧见一棵棵开花且又长着嫩叶的老树,梨园中撑起雨伞摆设着茶座,门口有一些砖窑土灶。人们三三两两穿梭在梨园中,有汕头话音,也有揭阳话音,梨园已是周边城乡的人民踏春野炊的好地方了。
我细看梨园,地是沙土质的,梨树的株距比较大,一棵棵地伸展到坡地,蔓延上小山坡,小山头白茫茫的一片,岭南也有了“雪景”。
枝头探出的花朵象茉莉一样素白,却没有香味,只有红色和浅绿色的嫩叶相伴,有些花朵刚开不久,花蕊是粉红色的,老些的花蕊像撒着点点黑芝麻。门口的梨花一团团一簇簇,次第而开,并不是太繁盛,有些已经结了小果。
妻子跑到另外的梨树下拍照,那三四棵梨树开得正好,满树雪白,像风铃花一样炫耀色彩,在梨花的陪衬下,妻子的红妆更引人注目。
这里的梨树枝桠杂乱,旁枝横错,四面展开,每棵大约占地五平方米。有些梨树剪去枝叶,枝头包扎着薄膜袋,里边也有细枝嫩叶生长出来。我借机考一考儿子的功课来,“我知道啊,是嫁接,生物课教过。”看来,园中的梨树不只一个品种。
我们走进梨园的茶座,园主在推销当地特产“邹堂梨脯”,功能主要是:清凉降火,润肠健脾,化痰止咳。
主人招呼我试喝梨脯水,跟我介绍这是邹堂的特产,梨树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祖先郑旻明朝万历年间从四川苍溪移种而来,以前邹堂十八乡皆有种植,现除仙埔狮山已鲜有了。
苍溪雪梨历史悠久,陆游在《怀旧用昔人蜀道诗韵》中已提到。古时苍溪雪梨便是名优品种,当作贡品,有“贡梨”美誉。邹堂青皮梨有史可查,根红苗正。 梨脯是主人自家果园生产,百斤鲜梨大约制出十二斤成品,经晒干后再蒸煮,产品都陈放四年之久,有“唐山土羚羊”的称号。
想起之前有朋友问我是否是“邹堂郑”,告诉我地都郑为大姓氏,于是我与老人家论起辈序来,“朝锡熙良,际会永康”确是能排上辈序,老人家还少我一辈。此时,群友看到我传的梨花照片,邵长权老师询问梨花的盛况,说要制作视频。郑紫云老师跟我说乌美是她的娘家,可以到“郑氏祖祠文化馆”参观。想到水木还可源本,而我家出祖地却不明,邹堂是同姓同宗,便想做一个了解,于是携家人探寻邹堂乌美祖祠。
二、
进入仙埔乡牌坊大门,“太子同䆫(窗)”、“大廷首举”的牌坊,这是明成化年间邹堂十世祖的故事。
沿着悠静的村道蜿蜒前进,沿途村庄显现出一种古典气息,我一直想探访潮汕的古建筑,弥补对本土文化的不足,今天是一个美好的邂逅。
远处的桑浦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层峦叠嶂,秀丽灵气。南北向的村道犹如一条匍匐的长龙。明清两代的建筑保存较好。巷道井然有序,旧式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随处可见。
车窗外,古榕树和池塘缓缓闪过,它们是潮汕乡村的灵魂,相连的乡村一一掠过眼前。邹堂共有十八乡,同姓同宗并连形成,有“邹堂龙”之称。
池塘想必是生活中的必需吧,据说也有“风水学”的思想,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太了解了。潮汕人的祖先在置乡时都先种上榕树,代表乡梓之情,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树,果然所到之处,皆可见到树下的“土地爷”。
我们在枫美古庙前停了下来,我并没有细看榕树的树龄,总之是华盖如伞的古树。榕树下的古庙门庭宽阔,坐镇庙里肯定不是一般的地头伯公。只见庙门敞开着,神明一直在关照有精神需要的人,而我只是一个游人,在旅程中喜欢探索民俗与信仰。
从碑文介绍中得知这是“真武大帝”和“三山国王”的庙殿 。“真武大帝”在潮汕是释道汇流,佛道相融的,平常简称为“佛祖”,启于宋盛于明,是从中原道教演变而来。“三山国王”却是本土的神明,始于隋朝、显灵于唐、受封于宋,是潮汕人的精神信仰,当然也有神话的传说。
位于乌美村邹堂古庙中的三山国王与其他地方又略有不同——三王公四王妈。二王公有两个王妈,据说是邹堂原住民程员外的独生女指明要嫁给二王公,随后便去世了。程员外将爱女塑像上供,请出之前的王妈,当晚老王妈便哭着托梦给庙祝,邹堂的民众听说王妈显灵,因而便有了“三王公四王妈”。潮汕文化中对发妻是情深不可弃的,家庭观念都比较看重,究竟是神的旨意还是人们的思想使然呢?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走进古庙,庙宇没有榕城城隍庙那种气派,外形与潮汕各地的神庙也大同小异没甚出奇,但古庙除了碑文记载的“真武大帝”、“三山国王”,还有“太子老爷”和“慈悲娘娘”,乡人叫古庙为“娘宫”,神佛道欢聚一“庙”是很少见到,可见邹堂文化的包容性。
对于神明的信仰,宋朝遗留的汉民更加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年的“社神”、“祭孤”(盂兰节)、“营老爷”等活动,传承宋时古风,乡民怀着虔诚的心祈求着安定团结的愿景。
走出古庙,到斜对面的古树。郁郁葱葱的古树下,还有碑帖长廊,其中“溪山第一”的碑刻是出自朱熹的手迹,后经查证应属于摹拓。其中有一棵挂着“树龄500年”的“神曲树”,不知跟但丁的著作《神曲》是否有关系。树下陈设着几块石头,有一个石刻的棋盘,而神曲树我却查不清科属,这棵树究竟有什么寓意呢?
在神曲树的对面,一座乡亭屹立在池塘边,旁边的橡木树下一块大石头立起了“邹堂”的村名。
继续沿着汕头方向前进,沿着蜿蜒的乡道体验着乡村的幽静,近处能明显看到祠堂的名号,远处也可判断出一座座庄严肃穆的祠堂,隐约感觉到邹堂郑氏是名门望族 。
又望见一座牌坊,榕树枝叶相接,有六七棵,树龄都是几百年,这次却不曾见到树下的神明庙宇,石头标志着“邹堂郑氏祖祠”。我把车泊在树下,看到“邹堂乌美古村游览路线图”,根据图中介绍知道有不少的祠堂,“邹堂古庙”仅是这古村落文化的一角。
牌坊上书写着“科第世家”和“诗礼传家”,对于爱好舞弄点文字的我来说,更觉得心有所属,又因同姓,我把牌坊,古榕,透过古榕垂落的须根看到的石埕和古村,以及之前的古庙的照片上传到家族群中,看到信息的堂兄相约下次一同来访。
此时,天空飘落起霏霏春雨,邵长权老师发来观赏梨花的视频。白色的梨花在雨中飘落,片片飘落的花瓣楚楚可怜,一把油雨伞,三几个身着汉服的游人,让梨园显得古韵十足,也让古村中的我们留连忘返。
时光在静谧的村庄流淌,一些未能细看的地方,只好期待下次重访。
三、
我从揭阳市区过来,堂兄与叔婶一行十几人从惠来老家相约而来。
上次来访像是浮光掠影,并没足够地了解,事后才知邹堂有着悠久的书香气息,乡名出自唐朝诗人李峤其诗“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邹堂”含义正是:子孙后代深明大义地传承和发扬邹鲁之风。这个传统可追溯到“五代四登科”,追溯到“诰封兵部祠”,追溯到“大廷首举”,追溯到“父子明经”……一处处的古祠碑坊无不说明邹堂是赫赫一方的诗礼之家。
站在榕树下,我陷入了沉思。古榕树根植在这片热土中,成排相连,并没有鸡犬相闻,路过的村民也不见喧闹,村庄沉浸在宁静之中。绵延成排的“邹堂龙”,如果没有“诗礼传家”的馨德,又如何能做到呢?
我们一行找到“邹堂郑氏历史文化馆”,新楼没有人,村民告诉我们沿着乡道可以到达祖祠,“邹堂郑”黄色醒目的旗旌随风飘扬,指引着我们过去。
路过“坦斋公祠”,它隐身在古屋之中,残旧,不显眼。倒是新立的石碑,黑芝麻石书写着闪光金字——“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才让我回过头来确认,却让我心存疑惑。
我们循着小径向前约两百米处,看到了旗杆立在旷埕上,一只神采奕奕的麒麟扑向眼眸,心中为之一振。
祖祠显得森严肃穆,向前俯视中才知道是依山而建的,牌坊中“科第世家”四个蓝色楷书大字遒劲有力,石柱斑迹暗黑,这个牌坊才是之前的古迹。
石牌坊是二层式石基,三门四柱全石结构,石柱顶端小石狮屹立相望,中柱间有石雕的貔貅神兽,匾额两侧美观精致的鳌鱼图,各有寓意。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麒麟照壁”,一是色彩,二是品位。 照壁在中国建设中经常使用。按照古代的风水理论,照壁正对大门,有屏蔽作用和烘托家居气势。
祠堂建筑中的照壁,更讲究藏风生气,产生庄重、森严、神秘的气氛。 潮汕祠堂多用吉祥动物来做照壁,挡住煞气,一般用麒麟、雄狮、仙鹤、大象、梅花鹿、龙、虎等图案。在礼制森严的封建时代,采用“麒麟照壁”的必须家有官阶。
眼前的照壁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麒麟望日”图,采用潮汕特色的瓷塑嵌瓷艺术。青蓝色的麒麟三足下跪,金色的鳞边白色相间,尊贵典雅;身上和尾巴用喜庆的大红色描边;头部上仰,触须飞扬,金色的独角,黑溜溜的眼睛望着烈日,张开着大口,飘逸活泼、充满生机。青天白云之中,还藏着八仙的法器,称为“暗八仙”,我们知道“八仙过海”就是靠这些法宝帮忙的,寓意万能,顺心如意。而我数来数去却只得七件,不知在哪里算失。
照壁除了“麒麟望日”图,右边用“高山流水松鹤图”寓意延年益寿,儒雅权贵;左边用“仙鹿梅花图”寓意加官进禄,吉祥如意。
祖祠外面的牌坊和照壁,便体现出邹堂乡一派仕宦的家风。
我们一行进入祖祠参观,族老相见分析着辈序,我家因族谱出现“寒谱” ,历史原因以致我们还无法确定出祖地。水木还可源本,我们在多方探寻着。
祖祠从明朝初年始建,至今已逾六百年,后经邹堂郑氏子孙多次修整。青色的琉璃瓦盖顶,梁柱为穿斗式混合梁架结构,保留了明代古建模式,相比外表嵌瓷的近代风格更显得庄重静穆。明代建设的柱基座和大圆柱、方柱又具有极强的抗震作用,不得不令人感叹先人精密的技能。而后期重修,梁架之间又展现清朝和近代精工细琢的工艺特色。
祠堂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筑艺术、书画艺术、雕塑艺术,都承载着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教育,又在默移潜化中规范社会的风气,良好的家风激励着人们的进取精神,促使民族进步。
我们从祖祠出来,又参观了潮汕的老厝。“明经第”、“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 等传统建筑风格,无不阐述着潮汕人的“家观念”。
风从桑浦山吹来,从古巷中穿行,拂动着古榕的根须,诉说着邹堂乡先贤笃学尚行的好品德。
其实,我对邹堂的了解还是肤浅的,但“诗礼传家”一直激励人心,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世世代代去弘扬,传承和学习。

作者简介:
郑志伟,笔名老猫,揭阳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商旅客人。
曾在“华人头条”平台埃及站以开设专栏,多篇文章鼓励海外羁旅的华人,获得好评。2021年约6万多字的散文、诗歌、小小说发表在“揭阳市青年作家”、“摄影与诗歌”、“读者新时代”等网络平台;偶上纸刊和收录入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