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旧物之一 :蓑 衣
2022年04月25日 赵宗彪/文
蓑衣曾是江南农民的标配。各种摆拍或自然拍的江南农民,都必须有此道具,否则,就有点对不住观众。就好像大红灯笼一样,挂遍了中国所有可以收门票的老宅。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塑料布在农村尚很少看到,春夏之际,用来挡风挡雨的,是蓑衣,蓑衣是那时必备的生产资料。
事实上,江南的蓑衣,没有一件用蓑草做的,原料都是棕榈丝。蓑草江南也常见,只是从来没人用它做穿戴的雨具。
对蓑衣,我似乎有资格说几句,因为整个产生过程我都知道。
当年,我家祖宅南边两百米左右的两块地,是家里的自留地。祖母说,那片自留地,就是原先赵家宗祠的地基,毁于长毛乱。虽然深挖下去,都有瓦砾,但土地很黑,肥力很足,种什么长什么,似有神助。在这块地的角落里,长有两棵棕榈,从我能够单独抬起木梯开始,剥棕榈的任务就被我揽下来了。那时,应该是上小学的年龄,七八岁。
剥棕榈有专门的小刀,刀约两指宽,弧形,有一木柄,我磨得雪亮,除了剥棕榈,绝不作他用。棕榈剥下后,将棕骨剔除,先要晒干。这棕榈骨就是原先棕叶的叶柄,纤维粗,不可做细料,捶烂以后,当垫料却很好。
棕榈丝剥下来了,要抽丝打棕绳。打棕绳有一种简单的设备,有点像纺车,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人摇转轮,一个车棕线。我和祖母两个人就可以完成。棕线积到一定数量,还需要大量的棕丝片,也即剥下来剔骨以后的好棕料,放起来待用。
一件蓑衣的完成,需要十多斤棕丝和棕片。
料齐了,可以请专门的师傅上门做,也可以送料到师傅家加工。但一般来说,人们总认定自家的料最好,担心送料给别人,会被调包以次充好,不放心。
新蓑衣做好后,比旧的重。穿着蓑衣的好处是,除了挡风挡雨,还有御寒的功效。在冬天,穷人家也将蓑衣当被盖。春秋之际,田里干活,脚浸水里,水寒彻骨,即使穿着厚衣服也会冷。但是,待出汗之后,厚衣服又是累赘。穿着蓑衣最好,方便又舒适。江南农民于蓑衣的感情,如战士之于铠甲。
父母去世后,因老屋翻修,旧物清理,只留下少量的物品,家里的所有旧蓑衣,全部都丢弃了。
想想有点遗憾。
故乡旧物之二 : 水车
今晚报 2022年04月26日 赵宗彪 /文
在柴油或电力的抽水机发明以前,人们要将一池塘的水“戽燥”,十分费力。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的动力机械很少,车水大体上还是人的手脚并用。其中木制的水车,是最重要的车水工具。
水车也叫龙骨水车,它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宋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有龙骨水车的身影。从宋到今,总体结构并无变化。
顺水推舟易,逆水行舟难,何况让水从下向上流。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趣,但是,双脚踩上十几分钟后,就如同跑马拉松到了半程,双脚沉重,只能凭着本能在动。而且,车水的时光,都是烈日炎炎,人们汗出如雨,不到半小时,肯定汗透衣衫,要像牛一般,大量地饮水散热。
车水是大旱天常有的事。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抗旱抗涝的能力都很弱。尤其是不发达的年代,所依靠的,还是最原始的人力。上世纪70年代,始丰溪上游建里石门水库,动用的人力,几乎是全县的所有青壮年劳力。村北有一条引水渠经过,为了挖渠道,全村数百个农民,每天劳动十个小时以上,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得以完成。我作为一个学生,在星期六和星期天也参加了挑土行动。这样的工程放在当代,如果用三台大型挖掘机,最多三天即可完成。
我前几年在一个乡村的陈列馆里,看到一架单人操作的小型水车,用双臂摇动,这是山区农民的发明。
原先溪边有私人办的水碓,利用水的动力,推动巨大的木轮,可以磨粉,也能解决部分田地的用水问题。只是上世纪50年代后,各地都建了大大小小的山塘水库,截住了原有的溪流,下游的来水量大大减少,秋冬时节,常常断流了。这样的水力机械,因无人维持,最后都被废弃。
现在的一些风景区内,倒有巨大的木轮水车,用电力驱动,只当摆设,是拍照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