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诗词评论点滴谈
王楼
写诗词评论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它不仅需要作者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更需要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如语言知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写作知识,包括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及诗词格律知识,包括平仄、对仗、押韵等。否则,就难以对诗词作品作出具体准确的分析。
诗词评论,首先要能再现原作所提供的想象的画面,把读者引进原作所塑造的艺术境界,从而去体验其意境美,受到艺术感染。
看下面这首七绝:
甘南如画
曹艳
品味甘南百绪兴,迎眸美景最含情。
青山牵我出尘外,我入新诗别样清。
这首诗在极朴实的语言中融进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深挚的感情,如果不能还原作者想象的画面,就无法领会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看这首诗第二句“迎眸美景最含情”,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首先作者把眼前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都人格化了,在作者眼里那些花花草草、飞禽走兽都有感情,它们有的笑脸相迎,有的招手致意,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婉转高歌……这就是它们多情的表现。
如果你不能再现这动人的画面,那对这句诗就没有真正理解。
第二,要善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并作准确的解释。如曹艳的《甘南情深》中的“山青牵我出尘外”,这句话也用了拟人手法,把青山当作人来写。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牵”,这个词用得非常巧妙,这一个字就把“青山”人格化了,使青山有了生命,有了感情,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风景的美。“牵”在句中应理解为“吸引”,全句说青山上的花草木石吸引我走出了尘世,进入了仙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突出了景之美,也自然地融进了作者对青山美景的深情。
又如“品味甘南百绪兴”中“品味”是关键词。“品味”本义是品尝食物的味道,可在这用了移用的修辞手法,即把常常用于甲事物的词临时移来用于乙事物。那么,这“品味”该如何理解呢?它的宾语是“甘南”,即甘南的美景,所以“品味”应理解为“反复体验、欣赏”。
第三,有的诗句必须作语法分析。看下面这首诗:
三角梅
杜华
上年偶睹角梅芳,爱置楼台做倩娘。
不料新冠花亦恼,竟然颓蕊叶落光。
夏天无望秋魂杳,冬日惊闻春色香。
喜唤老妻同眷顾,丹葩娇美火旗扬。
这首诗颈联“夏天无望秋魂杳,冬日惊闻春色香”。首先必须知道这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不然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上句说虽然夏天没有看到开花的希望,秋天三角梅还魂也杳无音信,表现作者沮丧痛心的感情。下句笔锋一转说,可是冬天却令人惊喜地闻到了花香,作者喜出望外的感情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如果你不知道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就很难把握句意,也体会不到作者感情的变化,文脉的跌宕起伏。
再如胡文美先生的《乌海湖雾凇》
夜来妙手巧梳妆,晨起欣看玉画廊。
湖罩雾纱腾瑞秀,柳垂凇色闹瑶芳。
凡间仙境含情雅,漠海蓬莱示爱狂。
泼墨大书书不尽,他乡人亦作家乡。
这首诗尾联“泼墨大书书不尽,他乡人亦作家乡”,对这一联上句的分析,必须知道这是一个紧缩的让步假设关系复句。句意是即使你泼墨大写特写乌海湖区雾凇的美景,也无法写完它的美。用“即使……也……”作关连词语,来突出乌海湖区雾凇的美,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第四,要准确理解修辞句的艺术效果。
仍以胡文美先生的《乌海湖雾凇》为例。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首句便用了拟人手法,把大自然比拟成妙手,且能“巧梳妆”,第二句用了一个形象且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的比喻“玉画廊”,读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尽情地想象:乌海湖区山川草木披上了银装,雾凇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图案,有的像鱼翔浅底,有的像鹰击长空,有的像簇簇盛开的白菊,有的像千帆竞发……
再看颈联“凡间仙境含情雅,漠海蓬莱示爱狂”,上句把“凡间(即乌海湖区)”比成“仙境”,下句又先把大漠比喻成海,再把乌海湖区比成海上蓬莱仙岛,以突显乌海湖区风景优美怡人,同时也融进了作者对湖区的挚爱之情。如果不挖掘这些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那对这首诗的理解只会是蜻蜓点水。
五,要指出诗句中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
张武熊先生的《江城子.虚与实》首句“吾皇靓衮觅何方”,句中“靓衮”本是名词性词组,即“靓丽的礼服”,可是在这儿按名词理解就说不通,因为这个词已经活用作动词了,作“穿着靓丽的礼服”解。
再如曹艳女士的《甘南情深》中有一句“逐梦痴心一路西”,“西”是个方位名词,但在这当名词解释说不通,它已经活用作动词,当“向西奔”解。如果不懂词类活用知识,就无法说清楚。
再看《抗美援朝英雄赞歌》
东邻半岛起狼烟,美帝凶凶出重拳。
称霸贪心吞宇宙,醉翁之意在中原。
跨江迎敌驱贼寇,陷阵冲锋灭恶顽。
三载屈敌惊世界,舍生忘死保家园。
这首诗尾联第一句“三载屈敌惊世界”中就有两个活用词,“屈”和“惊”,这两个词由一般动词话用为使动词。“屈敌”即使敌人屈服,“惊世界”即使全世界震惊。如果不懂使动用法,就无法理解这句话。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常见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
第六,分析诗词的词句,必须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即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去理解,否则,如果不顾上下文,而孤立地看一词一句,则往往出现偏差,甚或谬误。
看下面这首诗:
忽报天寒欲降温,
心萦窗外几花盆。
移回室内阳台处,
修理丛中败叶根。
事罢抬头观镜里,
形消凝目现疲身。
不明植物有知否,
如此殷勤是甚因。
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饱含生活激情的佳作。诗中塑造了一位侍弄盆花而致形体消瘦、精疲力尽的老人形象。
但佳作并非十全十美,有些许瑕疵在所难免。如第四句的“修理”改用“修剪”才贴切。再如第六句“形消凝目现疲身”中“凝目”不合语境。 我在对这首诗的评论最后说:建议改“凝目”为“目滞”,这样才合语境。
可有一位读者对我的建议提出了质疑,他写道:凝目观镜里,抬头现疲身,两个动作连贯有序,作者的行动和思想协调统一,且十分对仗,“凝目”是一种状态。
显然,这位诗友没有看上句,而孤立地理解下句,造成理解的谬误。
这一联上下句是承接关系,上句说干完花事抬头看镜里(照镜子),下句则是写从镜里看到的自己的形象:形消、目滞、身疲。这三个主谓词组并列在一起说“形体消瘦,目光迟顿,身体疲倦”,把这位长年侍弄花卉的老人因爱花而不知疲倦的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从而突出了这位老人对养花的酷爱。而那位提出质疑的诗友不顾上句,曲解下句。下句就没有也不能写老人的行动,更没有也不能写他的思想,纯系不顾上文,而凭空臆想。至于对仗,改后“目滞”与“抬头”确实失对,但表意更重要,不能为求工对而不顾句意。其实“凝目”(目不转睛地看,注视)放在此句根本就说不通。上句说“抬头观镜里”,下句还能再写“凝目观镜里”吗?显然不能!再说把上句的“抬头”改为“头抬”即可与“目滞”工对。
这就是不顾上下文而孤立地理解词句造成误解的典范一例。望诗友们要以此为鉴,理解词句务必要考虑前后语言环境,切不可孤立地理解一词一句。
诗词评论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我在这里只谈这几点,所以叫“点滴谈”。
如果写诗词评论,对语言不作具体分析,对语言运用、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特殊语言现象等只字不提,只是泛泛而谈,空话连篇,虽然写了一大篇,但知识含量廖廖,甚至是零。这样的诗评文章,对作者来说是枉费笔墨,对读者来说是浪费生命。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