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托起致富梦
在高头村提起金锁叔,没有不翘起大拇指的,他是村里第一个建蔬菜大棚的人。走进他的温室蔬菜大棚,只见一垄垄绿色蔬菜沐浴着暖湿气流。西红柿开始成熟了,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它们上青下红,珠圆玉润,剔透可爱。据他介绍,村里温室蔬菜大棚项目占地22亩,有大棚7座,由7户贫困户承包,同时带动22户贫困户到蔬菜大棚务工。他们还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蔬菜种植、管理进行全程指导,解决了贫困户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困难。
和金锁叔谈起话来,发现他不仅带头致富,而且思想觉悟也很高,对村里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有自己的见解。“乡村振兴也得因地制宜,种植大棚蔬菜,咱们这儿冬季温度最适宜西红柿,黄瓜就不行,你看,这一棚西红柿到顶部了,但拔了再种不如保留叉上的,这样省去漫长烦人的生长期,还能收获很多,卖完了,正好那一棚成熟了。”他看着长势喜人的西红柿胸有成竹地说。

机井喷灌浇地,与天争时,与地争利
我们村属于丘陵地貌,只有村东的地能浇水。过去,每年干旱时,村里水库会开闸放水浇地,队里根据农田地势,一家一家排队。浇地不等人,轮到谁家半夜三更也必须浇,否则,错过了就浇不成了。记得那时候人们往往根据耕地的大小,浇地的速度,估摸上家浇完地的大概时间,就早早等到地头。最害怕浇不平整的地,地势低的垄畦容易跑水,眼看着水哗哗的流到别人家地里,需要快速用几锨土堵住。可这时脚下往往无土可铲,忙乱中显得笨手笨脚,时常遭到父母的喝斥,心中自然也是万分委屈。鞋子有时会吸到泥里,拔也拔不出来。微风拂过,麦苗也摇摆着身姿。看着禾苗贪婪地喝着水,自己也感觉口渴难耐,只盼望着下雨吧,下雨吧!地势高的地块,需要用水泵把水库的水抽上来浇。放柴油机、放管子、收管子,看机器等等,跑来跑去实在令人心烦。
如今,你跟着我去走一走,村南、村西、村北的旱地都成了水浇地,浇地也不再是令人头疼的事了。村里打了许多农田水利机井,喷灌浇地。地下埋的水管可以翻沟越岭,隔一段有个闸门,谁家浇地了,只需接上闸门,田里放一条条长长的塑料水管,水管上很多很多的小孔。将水经过加压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像下雨一样洒落到地面,喷洒很均匀,省时又省力。这种浇地方式对地形要求较低,非常适和我村丘陵地形。不管是地势复杂的坡地,还是大小不平的沟地都可以使用,还不用提前扒垄畦,不怕跑水。浇地时还有空闲,可以坐在地头休息,能省下来不少劳力。
有了水,村子北坡的地原来只能种红薯、花生,如今发展经济作物,种上了烟叶和药材红参。经了解,村里下一步准备结合白杨镇“1531”总体工作部署,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中药材和烟叶。谋划发展220亩中药材产业,主要种植柴胡和红参;谋划发展烟叶种植300亩,科技兴烟,提高烟叶质量,持续有效增加全村农户收入。

“党建+乡村治理”暖心行动
党建工作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结合本村实际,高头村开展了“党建+乡村治理”暖心行动。村里卫生保洁“让群众舒心”,村里招聘保洁员,每天收集垃圾,卫生负责人检查评比;道德模范评比“让群众热心”,村里每季度评选道德模范一次,公开推选,公开表彰,树立社会正气新风;文体活动开展“让群众开心”,村里配置了一个12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和一个藏书2000余册得图书室,又以文化广场和戏台为阵地,定期组织戏剧、广场舞等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让大家过得开心幸福;矛盾纠纷调解处“让群众顺心”,村委通过排查,化解村内纠纷,把群众合理的诉求解决好,让大家和睦相处;红白理事操办“让群众暖心”,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村里的红白事,做群众的贴心人,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同时倡导红白事简办,倡导移风易俗。“下一步,我们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筑牢返贫线……同时,在巩固脱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衔接上,巩固好现有的花生加工厂、扶贫车间、温室大棚、肉羊养殖等产业……”村里的负责人这样说。

是啊,乡村振兴没人不行!村里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资源。通过这些产业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养家糊口的钱,大家就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那又怎么不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家乡发展呢?
乡村振兴是一抹初升的朝阳,是一线醉人的希望,把静谧的山村高头点亮。我们相信,家乡的风景会更美,家乡人民的生活会更好!

作者简介:黄俊娟,女,宜阳县白杨镇高头村人,中学语文教师,现任教于宜阳县城关镇西街学校,爱好写作、旅游等!

朗读者简介:叮咚,本名吕丛利,宜阳县白杨镇人,少儿口才指导师。用声音传递温暖,以朗诵致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