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四十多天前,搜索,翻找一切能吃的。最后,发现还有一个光亮的西红柿,准备当水果来吃的。
今天,给西红柿摆个宁死不屈、宁缺不烂的姿态,拍照片留念,我们在一起度过最困难的日子。
每天,想吃掉,还想过分块、还是分片吃,分几天吃掉。不仅红色带给希望,天天有执念,我有菜。
今天,从一超市排了三天,终于等来了白萝卜、胡萝卜、姜、小毛葱和酸菜。
今天,社区送来蔬菜包,刘秀荣大姐,有位志愿者帮我把菜包放在篮筐里,有鲜豆腐、鸡蛋、鸡腿、鱼、蒜苔、土豆、西红柿…
我是土豪,福来双至。嘴唇干皮干裂会缓解了,胃肠蠕动会增强了,精神也会改观了,太阳、月亮,翻身农奴把歌唱。
回首这堆菜,看到袋中的西红柿,再看陪伴我四十多天的你,你多了皱纹,长了一个斑块。我眼圈发热,鼻子一阵阵酸。
接下来,不知道怎么存放你。
接下来,以我的礼仪,致敬!
回想最困难的日子,有你陪伴,让我成长,每天快乐电话采访、编辑,还能写短文,写诗歌。
你鼓舞了我。

作者4月16日写《我还有一个西红柿》一文:
疫情管控后,用“躲”在北书房来形容是最合适的。
北书房在华侨新村四栋一楼,属中国大公新闻、大公书画院、吉林省玺岩健康医药公司、竞选口才教育研究院、大公公益等多家单位联合办公场所,所有采编灯光录像设备、书画展用具等存放在这里,说是工作室文雅一点,比喻工作仓,准确又恰当。
北书房,原是读书写字的地方,对于个人用途有些奢侈。
生活区,主要在十栋七楼,与北书房间隔两栋。受一楼潮湿风寒影响,拄拐杖上七楼困难了,在北书房能做些吃的。这里有两个冰柜,一个冰箱,保存药品多,吃的少。疫情前工作在外面,存放吃的更少。
封控前,北书房有几天青菜,主要是能存放几天的白萝卜、胡萝卜、土豆。还有同事带来的几样,其中有西红柿。冬天的西红柿红的耀眼,还很硬。
长春封控一个多月了,我还有一个供奉着的西红柿,尽管表面上有几个小黑斑块。看着西红柿,心里落底,我还有好吃的,还有菜,成为炫耀也是支撑到现在的本钱,记载这段时光。
躲在这里,是幸运的,安全的,还能读书写作,编发新闻,上传各地大公书画院“笔墨抗疫”诗书画作品,忙得不亦悦乎。
不出门的三部曲,吃住和有事干。生活之外的一切是学习,剩下住最简单,最难最难的还是吃。这才理解先贤将吃放在第一位了。
白萝卜剩下一根,淹咸菜了。为了下饭,尝试一下酱油拌米饭,尝试一下盐水泡米饭滋味,再尝试饿的滋味。做好最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预知和体验“山穷水尽”的生活。这是一次眼里含笑的体验,八卦自己,庆幸还有米,还能烧开干净的水,还有电,还有许多问候。
吃下这口饭,耳边是老人家的话,深挖洞广积粮。联想到自己可能,更多的人可能还没有到真正的困难时期,世界的最困难时期。其实,已然离的很近。那个时候,不会有矫情、不会有抱怨,有的只会惊恐万状,东躲西藏,手捂着脑袋了。此时刻,与我们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们,离我们不远,在流亡。
幸福是对比出来的。
华侨新村大门口正对着北书房,那里早早有人站岗一样把守着。作家将天放亮说是鱼肚白。春寒,站在外边两个小时,脚底如针扎刺骨,厚厚衣服也感觉冷透了。
我自己,可能还有许多人在睡梦中,或醒来说悄悄话,或是假装复习要二胎。
起初,听到二栋的女人说话声音想乐,再听几遍乐不起来了。她和她丈夫时大哥,还有十几位没有穿防护服的志愿者,他们胳膊上戴块红袖标在守护这里。他们的红袖标,已是文物。
华侨新村小区上千口人,盼来了权威公布,无疫小区。虽然公布的晚一些,毕竟是对社区工作,对志愿者们防控工作的肯定,对上千口人团结一心的赞誉。
无疫小区,含金量很大,应有一个祝捷表彰会。表彰会传递社会能量,是凝心聚力和鼓舞人的能量。
在肃然起敬的日子、渺小的日子,岁月静好,苟活足矣。
日子,尽管有酸甜苦辣咸还是要过下去。有人帮助两棵大白菜,一些土豆,还有鸡蛋和啤酒,又找出木耳等干货来,摆在明面上,居然是土豪。
小区大门口,数天前有供蔬菜包,水果包的,米面油肉的,越来越及时,越来越丰富。此时小心脏咚咚的,不敢出门触碰,减少感染几率吧。
坚守吧,已坚守到长春社会面清零第三天了,曙光在前,心潮逐浪高。回眸,我还有一个西红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