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离开又期盼回来的地方
——夏津汽车站变迁记
文/赵连波
夏津县地处山东省的西北部,没有火车站,没有港口,没有飞机场,1954年虽然开通了县境西边卫运河上的新乡至天津的客运班轮,1965年也因运河水减少而停止运营,到夏津汽车站乘坐长途客车成了夏津人远行的首选。随着社会的发展,近百年来,夏津汽车站与时俱进的发生着变迁,它像一面镜子折射着夏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历程,反映着夏津人的时代风貌。
史料里记载的夏津汽车站
听老辈儿人讲,夏津汽车站是夏津境内迁址最多的单位,我查阅了《夏津县志》和其他有关资料了解到,还真是这么个情况,进而梳理出了夏津汽车站的变迁轨迹。
1920年8月,夏津境内修筑了德临公路(德州至临清),当年通了汽车。1924年始建夏津汽车站,站址在北关街路西(原供电公司处,现已是公园),占地250平方米。1931年12月开始修筑青石公路(青岛至石家庄),1934年,夏津境内有了济南至临清的客运班车。日伪时期,夏津汽车站迁至中山北街路东(现中国银行南侧)。后迁至阜城街路东(现工商银行东侧),1945年,夏津解放后车站自行解体,1952年重建夏津汽车站,属天津汽车站运输公司管理,站址仍在阜城街。1953年迁至中山街路西(现家庭号商厦西面偏北),有房屋27平方米。1957年迁至西关外(现夏津县人民医院新内科楼北面),占地700平方米。1960年迁至朝阳西路,现水利局处,有候车室7间。1985年12月,迁至现在的鄃城公园处,占地19914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2008年1月,夏津汽车站又迁址了,在原县砖瓦厂处占地40余亩,建成了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新汽车站,运营至今。
我第一次乘车的夏津汽车站
1982年9月,我考入了校址在济南的一所中专学校,按照入学通知书规定的日期,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离开家。我们往北过了北关桥沿平乜公路(现在的建设街)一路向西南爬慢坡骑行,到了现在的建设银行北侧坡度陡然加大,又赶上顶风,父亲骑不动了,便推着自行车来到1960年迁址的(现水利局处)夏津汽车站。当时汽车站有东西两个大门,两个大门之间是一排靠街的起脊瓦房,这里就是售票处兼候车室,候车室里面很简陋,仅有几排连椅供乘客坐。候车室的南面是停放和过往客运班车的大院子。那时去济南没有直达客车,要先乘坐长途客车到平原汽车站,然后转乘火车去济南。我们等了好久才有了一班去平原的客车,站务人员检票后,工作人员登着焊在客篷车后面的铁梯子,把乘客的行李都放到车顶,然后用行李围栏上的网兜覆盖好,客车就开出了车站,驶向东北方向的平原汽车站。我落座后把头伸出车窗外,恋恋不舍地向后望着骑车追赶客车的父亲,只到父亲在我视线里没有了,我才恋恋不舍地关好车窗。客车一路向前,车窗外熟悉的县城退后了,沿途的村庄、车辆、行人和树木也在纷纷退后,客车在颠簸中行驶近两个小时才到达平原汽车站,然后我又匆匆地奔赴平原火车站。此后两年间,我都是在这个位置的夏津汽车站乘车往返平原和夏津县城。
那时的乘客绝大多数是本县去外地上学的学生、往返夏津和外地之间走亲串友的乘客以及探家的解放军,一说话基本是浓重的夏津方言土语。那时公路上行人和车辆很少,映入眼帘的是零零散散的骑自行车的人和驴车、人拉地排车,偶尔也会遇到运货的汽车,有时还会看到沿途顽皮的小孩儿追着汽车闻汽油味。
1984年,全县棉花大丰收,汽车站西面的夏津县第一棉花加工厂迎来整夜排队,拉着地排车卖棉花的棉农,汽车站和一棉厂之间的公路上,卖棉车一辆接一辆,卖棉花的棉农或站或蹲的集聚在公路边,夏津出现了罕见的“卖棉难”现象。售棉车队像一条银龙在公路上蜿蜒蠕动着,让过往旅客领略了“银夏津”的风采,乘客在抱怨通行不畅的同时,也在内心里对夏津的棉花丰收奇观惊叹。那年全县皮棉过了百万担,夏津人均贡献全国第一。
我熟悉的夏津汽车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外出求学、进城打工,去北京、山西、河北等地搞百货批发,到各地磨香油的夏津人,以及经营其他生意的人逐年增多,外地来夏津的人员也在增多,原来的汽车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1985年12月,在北关村的北面,现在的鄃城公园位置,迁建了新的夏津汽车站。由于这个车站离我家近,所以我对这个车站比较熟悉。
坐北朝南的9米高、建筑面积570平方米的售票厅、候车厅宽敞明亮,是主体建筑,售票厅正门上面红色的“夏津汽车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停车棚及西侧的两层办公室是附属建筑物,主附建筑的墙面是浅灰色的水刷石墙面,同周边建筑的红砖墙面形成明显的反差。北面是宽阔的停车区和一排司机休息室、财务室等,整个车站建筑面积1423平方米。停车区的北面是汽车站职工家属院。停车区的西门通新工街,东南门通霍城街,候车室的南门通北关桥北侧的五路交叉口,交叉口的中心位置是一个两米多高的圆台,上面矗立着银白色不锈钢材质的海豹顶球状造型的标志,据说其寓意为科技兴棉,后来这个标志迁到县政府的北面。当时汽车站处于繁华的交通枢纽位置。
汽车站的迁建带动了周边服务业的发展。候车厅大门前通道的两侧是周边村民经营的自行车出租区,车站里和车站外有几处自行车存车处。车站铁栅栏围墙外先是有私人经营的出租二轮摩托车和三轮带棚摩托车,后来有了天津“大发”面包车和“夏利”、“拉达”等小轿车。车站对面的夏津县贸易中心大楼是当时周边最繁华的综合服务大楼,因为地形的原因,大楼正面朝西,主体四层,局部五层,是当时夏津县城的地标建筑之一,经营百货、五金、洗浴、住宿和餐饮,东边的院子是机动车停车场。车站东南门对面的北关村村办“站前饭店”经营火爆,车站附近“云亭”、“如意”的木炭铜锅涮羊肉,“又一新”饭店的烫面包都受到食客的青睐。车站以南和附近还有十几家个体旅馆、饭店能够满足不同旅客的食宿需求。车站候车厅西侧城关供销社的几家中档旅馆和副食门市部也为过往行人提供了方便。车站西面的华达汽修厂和北面的夏津县电器厂汽修车间是全县出名的机动车维修、保养企业,所以车站附近车多人多,是夏津县城繁华之地。特别是1986年以后的十几年,随着棉花市场的开放,棉花收购、加工和购销的活跃,夏津成为全国闻名的棉花集散地。天南地北的棉花客商、纺织厂家的采购人员云集夏津,夏津汽车站迎来客流高峰。各宾馆、旅社里也住满了棉花商贩和经济人。那时候还是以现金交易为主,为了抢占商机,有人就提着成袋子的一捆捆现金住在旅馆。为了发现和打击犯罪分子,预防重特大刑事案件发生,县公安局还在候车厅里设立了公安值班室,发挥了积极的治安查控作用。
那个年代,“银夏津”蜚声大江南北,夏津棉花交易市场历经反反复复的关停、整顿,艰难的发展着,以宋楼镇时庄村为中心的民营棉花购销点、棉花加工厂.和纺纱厂抓住时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从而带动了全县棉花加工、棉油提炼、棉纺织产业的发展。那时候车站内外和客车里再也不是单一的夏津话了,南腔北调都有了,甚至外国客商也来到这里。夏津人为了与外来客户好沟通,也操起了夏津话为基础的非标准普通话,简称“夏普”。
现在运营着的夏津汽车站
随着夏津县城的不断扩大,城区常驻人口和外来客商的增加,过境国、省道的改线和升级改造,夏津汽车站又要迁址了。这次选址是在当时北移的国道308线(现在的银城路)以南,省道315线以东的夏津县砖瓦厂旧址上建设。2006年6月奠基,2007年12月建成了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新站,2008年1月便正式运营了。新建的夏津汽车站设计科学,造型新颖,候车厅顶棚呈波浪型富有动感,出站口楼房北侧的汽车站主建筑,呈风帆造型,桅杆式的主建筑物上竖向的“夏津汽车站”五个大字金光闪闪。整体建筑主次呼应,错落有致。局部的玻璃幕墙和通透的高大玻璃门窗增加了整体建筑的豪华感,宽敞明亮的候车厅南面就是水泥地面的客车候发区,排列整齐的客车停候在此。车站的北门和西门供各路客车进出。车站有4个售票窗口,1套行李包裹安检设备,8个检票口。客车实行流水发车,德州、济南一票直达。通往北京、青岛、泰安、聊城、邯郸、邢台等地的线路,呈放射状布局。穿境而过的青银高速和德上高速的开通,方便了一些跨省长途客车在夏津停靠,便利了人们出行。候车厅的北面和西面设有临时停车场,供接送站车辆停靠,也为出租车接送乘客提供了方便,原来是低档次的出租三轮车和小型面包车居多,后来,出租汽车公司经营的高档舒适的出租轿车成为主流出租车。
近几年,随着私家轿车普及,出租车数量增加、网约车入住、城乡公交扩面增线,社会车辆竞争,大大减轻了汽车站的交通压力,同时也给汽车站的营收带来很大影响。但是,无论如何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需要交通系统干部职工面对新形势,开动脑筋,提升服务档次,加强管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夏津汽车站是夏津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这个窗口,有情侣的亲昵依偎,有父母子女的依依不舍,有兄弟姐妹的细心叮嘱,有同事同学的相互鼓励,有亲密战友的拥抱拍背。这里是乡情、友情、爱情、亲情的抒发地。夏津人回到夏津汽车站,看到附近的街景,听到淳朴的乡音就会油然产生温馨感,尤其是回家过年时,即便是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只要到了夏津 汽车站就会感到夏津老家的温暖。离开夏津汽车站,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好 多的希望和憧憬;回到夏津汽车站,才会感到老家的亲切和踏实。
夏津汽车站是好多夏津人渴望离开又期盼回来的地方。
2021年9月2日
作者简介:
赵连波,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干部。爱好文学和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