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小说-稻花香,稻穗黄
熊攀 著
第119章 守着云开见月明
曾美玲从武汉进货返回书屋,天色已经很晚了。她咕噜咕噜地喝了两杯凉水,母亲吴巧巧将热了的饭菜端到方桌上。曾美玲拿起碗筷刚吃两口,听母亲说坎家福要关闭书屋,她将碗筷往桌上一扔,腾地起身大声说,“书屋关门?这绝对不行。妈,我现在回去跟他说。”
吴巧巧一把拉住她胳膊,“美玲,你看你,就是这么个急性子。你给我坐下。听妈说。”
曾美玲把胳膊一甩,“妈,这事你别管。我去跟他说清楚。”她挣脱母亲的手正要出屋,却见坎家福向书屋走来。
她瞪着眼手指着他质问,“你,什么意思啊?凭什么要关书屋的门?我开书店,做正经生意,卖正版书,我犯法了?”
坎家福拉着她的胳膊边往里屋走边说,“你这么大声干嘛?你有话不能好好说?”
吴巧巧担心两人吵架,也赶紧随两人进屋。
坎家福严肃地说,“美玲,你正常经营书屋没犯法。可别人成捆成捆地买书,几乎把书柜上的书买空,并且还倒贴许多的礼品,你心里难道不明白人家什么意思?”
“我就不明白人家什么意思?我就知道人家要买,我就要卖。”
“你少给我装糊涂!”坎家福说,“人家那是买书吗?那是在花钱买人情。说白了就是你在利用我的职务之便,通过所谓卖书变相谋利。这是严重的违纪行为。这事传出去,你想想那些个老师、学生会怎样看你?又怎样看我?你说说,我还怎么当这个校长?”
“我……我没想那么多。”曾美玲争辩说,“我只知道做我的生意,养家糊口……”
“你这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做交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你心里清楚。”坎家福不容置疑地说,“这书屋必须关门。等什么时候正常了,再开门。”
“我偏不!别人怎样看是别人的事,大不了,那些书我不再整摞整摞的卖。关门,这不可能。”
“这事可由不得你。明天这书屋必须关门,如果你置若罔闻,一切后果由你负责。”坎家福说完,愤愤然地走出书屋。
吴巧巧走到女儿跟前,劝她说,“美玲,刚才家福说的是啊。这事连妈都看得出来,别人真想买书,那书店有的是,怎地不去书店里买?偏来你店里买那么多的书?说穿了,还不是看家福的面子变着法儿给你好处。你想想,家福刚当学校校长,你说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也有多少双眼睛看着你、看着我。说不定有人希望看他或者看你犯点错,这样我们就在人家手里落下把柄。果真这样,家福怎么好再去管学校的事?他又怎么好再去管别人啊?我们得体谅体谅家福,不能扯他的后腿。我看就听家福的,这书屋啊,就关它几天。等家福的事处理完了,我们再开张。”
曾美玲心有不甘地说,“妈,你也向着他说话。那就七天,七天时间总够了吧?七天后,我必须开门。”
“你这孩子,听妈一句劝,这个家,凡事今后听家福的准没错,也错不了。”说完,她嘿嘿一笑,起身来到书屋,帮着清理女儿进回的书籍。
馨龙书屋关门了。择校生的问题如何解决?坎家福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择校生的问题,在城区的中小学普遍存在。一般来讲,家长选择为自己的孩子择校,一方面凭关系,千方百计托门子找关系;另一方面,关系“过硬”,还得凭经济实力,向学校缴纳较高数额的择校费。先前,川江一中在处理择校生的问题上,也是这么做的。但坎家福觉得这么做,一方面,容易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庸俗;另一方面,在他看来,收取择校费的行为,容易把教育功利化,不仅有违教育的公益属性,也容易使教师滋生功利心。而教师功利心日复一日渐重起来,教师师德也就日复一日地打折。教师的师德出现了问题,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势必给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这天早上,坎家福在办公楼四楼走廊闲走想这件事。副校长刘勇强走上楼来。坎家福见了,高兴地和他打招呼。
刘勇强呵呵笑着走过来说,“坎校长,看你踱来踱去的,琢磨什么呢?”
坎家福望着他一笑,“刘校长,你来得正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好择校生问题。”
“嗯,这个问题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
“哦,看来,你也没少考虑这事。”
“算你说对了。”刘勇强走到他身边问,“你知道今年到一中的择校生有多少?”
“多少?”
“根据我们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希望就读川江一中的择校生超过500人,几乎接近我们正式录取学生的一半。后续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参与进来。”
坎家福哈哈一笑,“是啊。这《西游记》里面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我们一中正所谓树大招风,人为名高啊。”
“是啊。自从你调任一中之后,我们每年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比较稳定,每年上其它重点院校的学生稳中有进,我们川江一中在全省县市同类学校中也是声名鹊起、名声在外。可我们不能让风撼树,让名丧人啊。”
“刘校长,你说的好啊。作为教育工作领导者,我们绝不能把教育事业功利化,我们绝不能把‘市场经济’的那一套运用到我们一中,我们绝不能在教育工作上心存一丝一毫的功利心。”
“坎校长。”刘勇强看着他笑了笑,“看来,你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思考了。”
“现在,有这么多的‘球’向我们投来,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坎家福笑着问。
“你的意思是,该把这些球都给扔出去吗?怎么个扔法?”
“我是这样想的。”他看着刘勇强,“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根据全县各初中近三年中考情况,从今年开始,把我们川江一中新生录取的名额,全部分配到各学校,然后按各学校考生中考分数,按名额由高到低录满为止。”
刘勇强兴奋地拉着他的手,“好,好啊!如此一来,我们就把别人踢到我们脚下的这个‘球’,又给有力地踢出去了。哈哈,这办法甚好。”
“好,我们召开一个校务工作会议,进行投票表决。相信大多数同志都会支持这个意见。然后,我们向县教育局和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相信他们也都会支持这一决定。”
“如此,甚好。”两人哈哈大笑,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两人正说着话,忽然听到学校大门方向传来一阵欢快地敲锣打鼓的声音。坎家福一笑,“刘校长,这锣鼓敲得欢,我们看看去。”
“走,看看去。”
两人走出办公楼抬头向校门方向一望,只见一大拨人簇拥着两面绒布料枣红色的锦旗,高高兴兴地向办公楼走来。
敲锣打鼓的人见两位校长兴致勃勃走上前来,那锣鼓声敲打得更欢。坎家福和刘勇强微笑着快走几步。
“各位父老乡亲,谢谢大家。”坎家福向众人拱手,然后和刘勇强看着一面锦旗。坎家福用洪亮的声音念道,“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坎校长,我记得这是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勤求》里的句子吧?”刘勇强问。
“是啊,刘校长。教书育人,本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本分。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却把它看成是我们对他们的一份恩情,并觉得,这份恩情过于天地,重于父母还多,我们永远都不能受之有愧啊。”坎家福看着另一面锦旗念道,“办一流高中,育天下英才。这是父老乡亲对我们寄予的最殷切的希望。”
他面向大家,“各位父老乡亲,你们送的这两面锦旗,我代表川江一中,收下了,谢谢你们对我们一中的褒奖和激励。我们会更加努力,把川江一中办成我们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学校。谢谢大家。”
他和刘勇强分别从两位中年男子手中接过锦旗,两人并排站定,微笑着面向大家。众人热烈鼓掌。那掌声、笑声、欢呼声交融在一起,成为一曲热烈明快欢乐的交响乐。
新的学年临近了,川江一中校园里,高一新生陆续来到学校报到。李好送侄儿到学校报到后,打算去办公楼见坎家福。他刚走到三楼,却见佟芳菲拿着一个小本本蹬蹬蹬下楼。李好见了,高兴地喊她:“佟老师,你好。”
佟芳菲抬头一看,见是李好,她赶紧向前跑了几步,伸出自己的右手,高兴地说,“李好,你怎么来了?”
李好轻轻地和她握手,笑容满面地说,“我特地给你送学生来,也特地来向你祝贺。”
“送学生?你说谁呀?”佟芳菲高兴地问。
“我侄儿李明智考上一中,我今天送他来学校报到。”
佟芳菲微笑着打开小本子,“李明智,我们班第四名,很不赖呀。”
“这孩子是不错。以后,有你的培养,一定更加优秀。”
“你也学会恭维人了。不过,我听了蛮高兴的。李好,要不你到我办公室坐会,我到班上去去就回。”
“你先去忙,我去见见二哥就走。”
“别啊!上次,你给我做的这身衣服真好,我还没好好谢谢你。”
“芳菲老师,瞧你说的。如果你喜欢,我再给你做几套。”
佟芳菲听他这样一说,脸微微泛起一丝红润。她笑着说,“那行,以后有什么新款式,都给我看看。我去班上了,再见。”
“再见。”李好高兴地向她挥了挥手。
坎家福下楼看见两人有说有笑,便站在原地喊他,“李好。”
李好见是坎家福,高兴地向前跑了几步,亲切地喊,“二哥。”
坎家福握住他的手问,“怎么?你来看佟老师的?”
李好点头又摇头,“二哥,不全是。侄儿李明智刚上一中,我送他来学校报到。可巧了,他就分到佟老师带的班上。”
“不全是,也有一半是嘛。走,上我那坐会。”他正要转身,却听李好说,“二哥,这刚开学的,你一定很忙,我就不去了。”
坎家福看了他一眼,“也好。”他随即和他一起下楼,“芳菲老师才华横溢、热情开朗、爱岗敬业、心地纯善,是位非常不错的女孩子,很受学生和老师们喜欢。”他停了停又说,“李好,家顺已经离开快满三年了。我看你也该重新考虑考虑一段新的感情了。这也是家顺的愿望。”
两人走出办公楼大厅,李好说,“谢谢二哥,我会处理好个人问题的。我侄子叫李明智,以后还请二哥多多关照。”
“李明智?这名字我有印象,我会关注的。行,那有事我们再联系。”
“二哥再见。”李好向他挥了挥手,然后转身向校门方向走去。
坎家福望着李好离去的背影,目光朝前一看,前面不远处三个熟悉的身影向他走来。
他欣喜地快步迎上前去,只见前面的女孩高兴地边跑边喊,“坎老师。”
“张爱民。”
“老师,您好!”张爱民激动地拉着他的双手,又热情地和他相拥。
坎家福兴奋地说,“你好啊,爱民。《语文报》堪称‘中国语文第一报’,你在语文报社工作,我深感荣耀和自豪啊!哈哈。”
“老师,我们一家都得好好谢谢您。爱萍、爱国,快过来见过坎老师。”
张爱萍激动地上前拉着坎家福的手,“坎老师,您好!见到您真的很高兴。”
“坎校长,您好!”张爱国上前说。
张爱民说,“老师,爱民现在华科大念大二;爱国今年上一中,今天我们俩一起送他来向您报到。”
坎家福高兴地拉着张爱萍和张爱国的手说,“太好了。爱民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过两年爱萍华科大毕业,三年后相信爱国也一定能上好大学。你们仨个个都是好样的!届时,你们这个家,可就真‘守得云开见月明’啊。”
“谢谢坎老师!”张爱民示意爱国和爱萍三人一起鞠躬朝着坎家福致谢。
张爱民说:“老师,我从山西给您带回两袋‘沁州黄’小米,还有两盒‘胡氏荣茶’。请您一定收下。”
张爱萍和张爱国转身各自推辆自行车出来。坎家福呵呵一笑说:“既然是爱民的一番心意,那我就收下了。走,我们报到去!”
坎家福径直朝办公楼方向走去,张爱民他们仨乐滋滋的紧随其后。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熊攀,男,出生于1966年,湖北汉川人。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市委组织部干部、市委党校副校长。先后在《青年文学家》《蒲阳花》《当代作家》《光明网》《湖北日报》《首都头条》及新媒体上发表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及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飘逸的长发》获2021年度《当代作家》年度文学作品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