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冯家屯
作者/寻梦
冯家屯是长春市郊区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也是我嫁入这里,才有了结识的缘份。
第一次踏入这片乡土,挺立在村口的老橡树,着实吸引人。粗壮的腰身,平平仄仄,凹凹凸凸的皱纹布满了全身。深褐色的外衣,似乎在宣告:看,我多精神!枝桠树干直径都足有一尺,可以想象它历经了多少岁月的磨砺,又饱受了多少年代的洗礼。据说三四百年不止,而且它可是十里八村的“仙人”,枝干上满是红绸悬挂,千百人认它为“干母亲”。

继续前行,拐入乡土路,坑坑洼洼曲折不平,向屯内延伸。而且,是个略陡的下坡道,骑自行车真得是万分小心。道路两侧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地,种植着玉米、大豆,养育着屯里的乡亲。

顺着道路往坡下走,在山坳坳里看到那有百户人家的屯。家家错落无序,没有行列的区分。多数人家筑起红砖高墙,两侧墙垛悬挂着高高的铁门。也有部分人家仍然是篱笆墙与树枝相衬,夏天,树墙枝繁叶茂,别有一番景致,也着实的迷人。

每家都有那四四方方的木头柴垛,整齐地堆在道边,还有那玉米杆,这种柴禾,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
屯里的人特别勤劳,都是憨厚的农家人。春耕夏牧秋收冬藏,任劳任怨,从不因为活计产生家庭纠纷。有的人家养殖蛋鸡,有的人家驯养梅花鹿,卖鹿茸来致富脱贫,还有的人家养牛,一群牛,养育了家人。不养殖的村民,也都为了扛起家的责任,奔向市内,把工作来找寻。就是因为屯里人的辛勤,才成就了一个村中首富的屯。

屯里的人,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都是纯朴善良的人。谁家有大事小情,二话不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不旁观看热闹,这也是这个屯为什么给我烙印最深!记得,结婚不到两年的时候,家里出了点事,丈夫车祸入院两天不醒人事。亲属,邻居,知道我们刚刚成家没什么积蓄,一声不响地把钱塞到我的手里。二十年前,两千元应该是不小的数目,五千元更是可观。当时,感激的话语说不出,只有那泪水如珠帘般涌了出来。至今,这种情份,在心底,永远不能忘却。因为这才是最朴实最真切的情深。

除了屯里人的亲善,这个屯的景色也是相当怡人。晨起,袅袅的炊烟,悠悠的白云,那湛蓝湛蓝的天空,笼罩着小山村,那空气真的是无比的清新。春夏的翠绿,秋的黄,冬的白,给屯子涂抹一层层亮丽的画卷。村子东西两头,各有一口老井,那井水的甘冽与清甜,久久让人回味,更是给这个屯增色了几分!

春季,山坡上的马蹄兰,耗子花还有那野豆荚,红紫兰交错,绿色萦绕,那叫一个美。多年生的柳树,榆树随处可见,柳絮、榆荚漫天飞舞,为春增辉,使屯子的乡村气息更加沁人!

夏季,最迷人的就是屯北屯东的松树林。苍松挺拔,灌木丛生,山花绚烂,清澈的溪水潺潺,鱼虾石下的嬉戏,鸟儿清脆的歌声,还有隐隐的蝉鸣。曲折蜿蜒的路径,四下皆通,站在山坳里,拢住双手,放开喉咙:“啊……”那回旋的音韵,响彻云空,牵动灵魂。

偶尔,把鹅群赶向松林,吃青葱绿草,而我享受这美好时光,还会采上一些蘑菇,做为美美的晚餐,好温馨的日子,尽管没有亭台楼阁,没有高楼广厦,还是心仪这样神仙般的生活气氛。

秋天,屯子里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割玉米,掰玉米,赶牛车的吆喝声,拖拉机一溜烟地往地里冲的情景,真是一片沸腾!满地金黄黄的玉米,还有那红彤彤的高梁,真是喜煞人。人们望着苞米墩子高高堆起,各个嘴角微扬,满身苞米须子和灰突突的脸上,全是甜蜜的笑容,还有那对来年充满憧憬的眼神。

冬天,一切归于平静,屯四周的地里,有零星的牛,在寻找干枯的草与玉米叶,悠然地听着风声。无事的人们聚到一起闲聊,男人们戏说新闻怪事,女人们手织毛衣,纳底做鞋,孩子们嬉闹,多么和谐的气氛。

那些年雪比较大,几场大雪后,整个屯白色笼罩下,别有一番风味儿,风旋着雪,填平了平仄坑洼,有时不熟悉的路段,踩上去,哇!双腿全然陷了进去,往上攀爬的情景,记忆犹新。这里的冬,大地,灌木,草丛,山川,河流全然白茫茫,银色涂抹,静的安逸,美的怡人。瑞雪兆丰年,年年喜临门。

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样的小山村,仅仅居住于此十年,可乡土风情,绝美的风景,让人留恋。冯家屯――第二个故乡,对它的感怀真的是一往情深。 
作者:寻梦,原名吴秀丽,吉林省长春人。一个喜欢文字的女子。人生言:事到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