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山三苏”永流芳
——《铜山新韵》跋
风光旖妮,令人心神向往的中江广福镇(古铜山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古镇。这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热土,是北宋初期“铜山三苏”(状元苏易简、诗人苏舜钦、书法家苏舜元)的故乡。“铜山三苏”由祖孙三人构成。他们文采焕发,才思敏赡,堪称人中俊杰。同“眉山三苏”相比,他们年长一些,从事诗文创作的时间也要早十多年。如果把前后两个“三苏”从学识、才华、品格、风骨、功业、建树等方面作一个全方位的比较,你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称得上旗鼓相当,各有千秋,都是巴蜀文苑英华。从文学成就审视,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的中坚;苏舜钦是宋初诗文革新的先驱,苏东坡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舜钦开宋诗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从留存至今的文化遗迹考察,苏东坡在杭州修筑了为西湖增辉添彩的苏堤;苏舜钦在苏州精心建造了“四大名园”之一的沧浪亭。从书法造诣来衡量,苏东坡位居“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苏舜元草书称圣,苏东坡对他也是心悦诚服。还说:“才翁草书真迹,当为历世之宝”。从考取的功名比较,“铜山三苏”略胜一筹。宋太祖赵光义特别看重状元苏易简,曾用煌煌御笔赋诗称赞说:“少年盛世兮为词臣,往古来今兮有几人”。如果从文学成就、历史地位、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几个方面综合地加以比较,“前三苏”又要稍逊一筹。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前三苏”是性情中人,一时兴之所至,便无克制地纵酒,落得英年早逝,平均寿命只有42岁,而“后三苏”豁达大度、乐天知命,平均享年65岁。“前三苏”少活了23年,自然也就少创作了很多传世佳作,这就使得他们在诗文创作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选不及“后三苏”那样深远。
铜山人文荟萃,俊彦辈出,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据史籍记载,这里的知名人物除文光闪耀的“三苏”之外,在历史上有建树、有影响的杰出人物还有以王惟贤为代表的“三王”,以赵延义为代表的“三赵”。铜山先贤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玉江河畔26处美伧美奂的石刻精品令你心醉神迷。
镇上领导富有远见卓识,他们顺应民众意愿,从广福的长远发展着想,决心要尽一切努力抓好铜山文化遗址的保护同发展。他们的举措是:充分利用广福周边无比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在中江县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同心同德,一步一个脚印地奔向理想的目标。他们在调动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搞好铜山文化名胜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又广泛收集“三苏”及其他众多乡贤的历史资料,以及出身在广福的现代英烈、知名企业家的优秀事迹,同县文化体育旅游局一起,共同编写名为《铜山新韵》的铜山文化遗迹保护开发宣传册,这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赢得了各方面的赞赏。
镇领导见我对“铜山三苏”有一定研究,近几年来,先后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了很多赞颂同评介“三苏”的诗文,盛情邀请我给宣传册写一点什么。并送来《铜山新韵》的书稿供我参考。坐在灯下兴致勃勃地翻阅这本内容丰富多采的宣传册,越读越有味道,越读兴致越浓,从中受到很多启示同激励。读罢书稿,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激情难抑,欣然命笔,是为跋。

苏州 沧浪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