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批判性阅读训练旨趣
李频
批判性阅读是运用以质疑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依“质疑—否定—肯定”路径而展开思想的阅读类型。它主张对任何阅读材料先实施理性评估,再决定是否认同、接受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认同、接受;在阅读过程中施行批判、扬弃、认同、接受的思想循环以培育精神、发育自我。
批判并非否定,而是寻求判断事物的逻辑基础和客观事实证据基础。“批判性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领学生质疑权威以及被当做理所当然的观念。”“批判性阅读的目的在于质疑所有的意识形态、学科和理论”[1]。

批判性阅读的对象有文本、行为和自我三个层次。阅读基于文本且首先指向文本,批判性阅读的第一层次是批判文本所表达的观念观点;文本物化了社会的某一领域(方面)以及该领域(方面)中的行为,批判性阅读的第二层次是识别文本中的思想、行为及其所属的社会,进而理解行为和社会的适配或不适配的各种关系;批判性阅读是阅读主体的人内传播,经由批判性阅读(作为途径)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对话,因此,批判性阅读第三层次对象是自我,借助文本和阅读所创造的语境实施对自我的分析,以批判自我而催生自我发育。
“质疑—否定—肯定”、从分析走向综合是批判性阅读中思想机制的两个不同截面,或者说同一个思想机制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路径特征。以质疑为思想态度,基于否定的新肯定才更显思想的价值和阅读的自觉追求。正如批判首先是分析但并非只有分析更有综合,正如基于批判而舍弃扬弃,基于分析而综合接受,批判性阅读是思想从分析走向综合的必由路径。
批判他人,完善自我。阅读深思同时代的不同时代人、不同时代的同时代人,才能理解“社会—思想—行为”的复杂关系,以为借镜,自省面对所处的社会,如何思想和行动才更符合人性。因此,阅读分析他人,催化综合新我。这就是主张将自我列为批判性阅读的第三层次对象的由来。它包括但不止于——辨析他人旧文短长优劣,以为自撰新作的借镜和自省。

出版领域中的批判性阅读贯穿在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编辑出版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也应该实施批判性阅读,旨在导入普适的批判性思维工具解决出版实践和理论中的特殊问题。在审稿和出版评论等环节,批判性阅读最为集中也更为典型。
出版专业阅读的对象不只文本而是以文本(出版物)为核心的出版社会结构,这是出版专业阅读的专业性所在。正是这种阅读对象意义上的专业性才规约性地提出了专业、专门性的阅读方法、阅读路径等。

审稿或出版评论(含出版物评论但不止于出版物评论)的批判性阅读的要素有三:理解作者或编辑者出版者想表达的思想;对原稿或出版物进行专业性的批判分析;对原稿或出版物进行批判评价。批判性出版阅读的重心是,透过稿件或出版物锁定相应的写作行为或编辑出版行为;透过写作行为或编辑出版行为认清其行为意图意向。以稿本(文本)—行为—行为意图的层递深入、正向或逆向关联分析求证作者事实反映的真切性,作者思想、知识论证的真理性,进而认定原稿(或文稿)价值;以出版物(媒介)—出版(媒介)行为—出版(媒介)行为意图的层递深入及其关联分析求证出版(媒介)意图实现程度,进而认定出版物(或媒介)的社会价值。就此而言,批判性阅读是揭示作者、编辑出版者持有的假设,进而质疑作者结论和相关解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或质疑编辑出版者意图、行为和出版物价值的综合评价活动。(本文源于“出版六家”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褚欣桐)
注释: 1 (美)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著,钮跃增译:《批判性思维教与学》,第119页。
作者简介

李频,1962年生,湖南新化县人。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编辑出版理论、期刊史论、出版专业阅读理论等。主要著作有《龙世辉的编辑生涯》《编辑家茅盾评传》《期刊策划导论》《大众期刊运作》《出版:人学絮语》《中国期刊史(第4卷,1978~2015)》《期刊:连续出版的逻辑》等;主编《茅盾研究和我》《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NO.1市场分析与方法求索》《中国期刊发展报告:NO.2区域发展与类群分析》《共和国期刊60年》《弘征:人与书》等。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