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五十九
作者: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
(七)述而29—32章
2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先生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到了。点评:本章说仁离我们很近,只要“欲仁”,就能得仁,因为“仁”就是人的一种感情,你按它去行动,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就会成为一个有仁心的人。得仁的关键是亲自去做仁事,不能请人代劳,反复实践,养成习惯,巩固成品格。
2013年底,四川绵阳城管王耀东执法时被两名20岁的摊贩打伤,警方决定给予两人拘留十天的处罚。王耀东想,拘留后要留下案底,将成为两个年轻人一生的污点,于是他主动去找警方求情,不要拘留二人。二人深受教育,一再表示认错、赔礼、赔药费。王耀东什么都没要。他求的是“仁”,他得了仁。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的衣服洗得都看不出本色成了牛仔服,帘幕、被褥破旧灰暗,他都照常穿用;一次,他发现饭里有个虫子,他怕有人被追查而没有声张;一天,他说昨夜很饿,很想吃个羊肉串,怕让御膳房供应一次成惯例,造成浪费;一次外出回来特别渴,他在外不敢向近侍要水,怕他们因奉驾不周而获罪。他身为皇帝,能为民生着想,注意节俭,又能宽厚待人,他没有要“仁”,而得到“仁宗”的谥(是)号。(据天津日报》)

30.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梦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译文:陈国的司败官问孔子:“鲁昭公知道礼吗?”先生回答:“知道礼。”先生退下后,陈国的司败官给先生的学生巫马期作揖并请他进屋。他说:“我听说君子不结私党。难道君子也结党营私吗?
鲁君从吴国娶同姓人为妻,改叫她吴梦子。娶同姓是违礼的。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巫马期把陈司败说的话报告给先生。先生说:“我孔丘很幸运,如果有了过错,别人定知道它。
”点评:本章写孔子“闻过则喜”,迁善改过精神好。孔子对陈司败的批评,坦然认错并心存感激,也委婉地承认了鲁昭公的违礼。孔子为何说鲁昭公“知礼”呢?一是“为君讳”,二是为感恩(介绍对象、助办学和留学),三是鲁昭公与同姓通婚是为与强国结交,有利鲁国,另外当时“礼崩”,人们大多不再介意同姓结婚。但是,用古礼来说,同姓结婚毕竟不对,所以孔子又认错,说明孔子很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译文:先生与别人一起唱歌,要是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他随着人家原唱和一遍。
点评:本章写孔子学唱歌非常认真,表现出谦虚好学的进取精神。在《孔子世家》中有一段写他向襄子学琴,他三次让老师暂停往下教,让他用更多时间掌握弹奏要领、体会乐曲意蕴、体会作曲者的为人,其认真程度使老师很受感动。孔子可称“音乐发烧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