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知道的范仲淹,是从《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始的,这也是范仲淹一生人品的高度概括,1000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都以这句名言作为自己奋斗的座右铭,即使是在今天也一样对人们有激励教育意义。
庆历4年(公元1044年)春,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所嘱,为重建的岳阳楼写一篇记述,范仲淹于是写下了洋洋洒洒的《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篇文章辞藻华丽感人,叙述了洞庭湖的美景和登岳阳楼时的心情,有悲有喜,阴雨连绵的时候令人悲伤,春光明媚时候令人非常快乐。登楼想到了古人,想到了朝廷,也想到了天下,要替朝廷分忧,为天下分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不少人都写过,但是谁都比不了范仲淹的这篇。人们称之为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先忧后乐”观,而他本人也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做事做人的楷模。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bin)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自幼家贫,父亲早死,母亲为抚养他,嫁于朱姓,范仲淹从小饱尝人生的艰难,发愤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用两升小米熬一大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成语“断齑(ji)画粥”就来源于范仲淹的苦学事迹。他的这种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故事,“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艰苦的学习使他具备了丰富的文史才能,有著述《范文正公集》。
除了散文,范仲淹的诗词也写的非常好,人们熟知的诗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登表海楼》,“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词作,最著名词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实范仲淹最有名的莫过于他以天下为己任几起几落的经历,范仲淹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一心只想报效国家,为朝廷分忧,多次直言,针砭时弊,屡遭打击,初心不改,每次遭贬出京,不以为悲,却引以为豪。他在担任右司谏时,多次进谏,得罪了太后和宰相,因刘太后垂帘听政并要朝官为她祝寿磕头,范仲淹不顾妻子和朋友晏殊的劝解,上书反对并要求刘太后还政,被贬为山西河中府通判,三年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才回到了京城复职。又一次因皇上受宰相吕夷简挑唆废后一事,率领群臣反对,妻子牵着她的衣服不让他惹祸,他不听,后被贬到了浙江睦州,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几年后,因在地方治理有功,又升任京城。第三次,因反对宰相吕夷简用人腐败,又一次遭贬到江西饶州,妻子李氏病死在饶州,范仲淹也患了肺疾,几乎病死。朋友梅尧臣写文告诉他说,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逍遥。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在军事上也有才干,宋朝的西北部边境延州(今延安)、环庆等地屡遭西夏的入侵,几百里边寨被侵占,全国震动。朝廷派范仲淹为招讨副使,独挡延州一面,范仲淹采取的筑城高垒积极防御和突袭策略,提拔了一批向狄青、种世衡等英勇善战的下级军官,扭转了战场形势,收复了失地,西夏人说“小范老子胸中有兵甲数万,从此不敢轻言进攻了”,后来宋夏议和,恢复了边境平安,范仲淹功不可没。描写边塞风情《渔家傲》词,就是范公在延州戌边时所作。今天,在延安清凉山,还可看到范仲淹戌边的题刻遗迹。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担任副宰相,向朝廷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对官员管理、科举制度、均公田、重农桑、减徭役、修武备、建法制等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获得朝廷的支持,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当时惩治贪污腐败官员流传有,“范仲淹大笔一勾,一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了,而范仲淹说,我宁可让一个家庭痛哭流涕,也不能让一路百姓痛哭流涕”,也因此触动了大批官僚阶层的利益,新政实施1年多,在官僚集团的攻击反对下,皇上退缩,范仲淹又一次遭到了贬职。范仲淹的改革,成为后来王安石改革的前奏。《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次遭贬后所写,忠心耿耿的范仲淹还是不屈不挠,要为天下分忧。范仲淹在各地任职,在治理地方、兴办教育、治理洪灾、举荐任能等等方面都有建树,为政清廉,当时朝廷评价很高。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积劳成疾去世,终年64岁。去世后,葬于河南伊川,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北宋皇帝难过万分并亲书褒贤之碑,追加为兵部尚书,欧阳修为其撰写碑文。各地人民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民族人民,都为他聚众举哀,后人评价,“范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若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现代的人们也没有忘记范仲淹,在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建有范仲淹纪念馆,修建了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石牌楼,树立了一尊范仲淹铜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作者:邢学智
生于1950年9月,宁夏永宁县人,大专文化,宁夏电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中共党员,曾长期在永宁县政府工作。个人爱好文学、书法,有多篇散文、诗词在报刊上、媒体上发表,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