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训读书传家风
李炳天
报社朋友来电邀我写写“读书”,放下电话,回想起我的“读书史”,眼睛有些湿润……
兄弟姊妹七个,出生就挨饿,生产队里的缺粮户,交不起学费、书款啊。九岁了才得益于“扫盲运动——新中国不能产生新的文盲”幸而免费入校。又因为平日里“偷翻书包”、读三个哥哥的书而完成“三级跳”—进入三年级,才终于没有被同龄人落下。可接下来就是文革了,上学不上课;“复课闹革命”了,可没有恢复高考,毕业回乡务农挣工分。让幸运成了工农兵学员的炳德三哥从河北师大图书馆借了李瑛的《枣林村集》邮回来,点灯熬油的抄完再寄回;背着一包手抄本去当民办教师,直至后来携笔从戎……
回想过去,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多么多么奢侈的事啊!你问我这股非要读书的“轴劲”从何而来?我想,还是从李氏家训说起吧……
从李氏家训说开去
当兵45载,每一次回乡都被深深的感动。好像离家越久,就有越来越多的欠疚:
欠了老人很多的孝,
欠了家乡很多的爱,
欠了老同学、老朋友们很多很多的情和酒……
送走102岁的老人,在泪水中收拾老人家的遗物—老地契、老文书、老房契……竟然还有一卷发黄的李氏家训,上书:
崇学而立身,
修德而固本,
循道而求进。
我愣了,这家训为什么不早拿给儿女子孙们看呢?为什么?
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老爸不识字呀。
我又想起来,老人常说的那句话:我要是读书认字的话……
冥冥之中,这家训不正伴我走了大半辈子,伴着他的七个子女走上了正道吗?
读书,陪了我半生,也甜了我半生。
多年来,我仍然恍如昨日般清晰记得我离家从军的那天晨未晓:
村东头的拂晓泛着我娘起早熬的棒子面粥一样的金黄,娘扭过脸,摆摆手:“走吧,好好干,多认字,知冷知热,啊……”
爹像铁塔立在门口,拍拍装满干粮、书本的行囊,在我耳边像打鼓:“有粮,不挨饿;念书,不受穷,老絮话木有错说的……”
操劳一生、普通朴素的父母多么希望他们的子孙不再从土里刨食,而是从书里炼金,如粮食般黄澄澄的金子,填饱肚子、填饱灵魂。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大道至简,应是如此。
我从军戍边四十五载,走遍祖国南疆北陲,林海草原,来来回回搬家。从北向南,无问东西,忠孝不得两全,妻儿少时相伴,唯有行李中那层层卷卷的书常伴左右,片刻不舍。
如今午后闲时品茗,回首,多少平凡潜行与辉煌荣耀、多少沉浮喜乐与明暗交替、多少泪水欢声与沉默不语、多少挥斥方遒与绕指柔情……统统都融入到关外的风雪和甬城的海浪中,八千里边关冷月里,朦胧内敛,欲说还休,唯独父母谆谆教诲“读书”如一方红印在我的信念里,历久弥新。
我把红其拉甫的艰苦孤绝印刻在《渴望陌生》里,有老兵闪闪的英雄泪和跳动的赤子心;我把大漠的荒芜狂野印刻在《胡杨礼赞》中,有生而不屈和死而不朽的铮铮铁骨;我把海防官兵的生死忠诚印刻在《蓝色较量》里,有让人落泪的故事和让我心疼的战友;我把老家村里的人和事印刻在《嘎家五世传奇》中,有血脉交融的乡亲们和我的乡愁……我把书读在心里,写进命里,再也不能分割开来。
至此,我想起了读书看来的林则徐的一对楹联,契合我的心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我很庆幸,我的父母留下的“财”就是读书,在书中找未来,行更远,长本领,学做人。
书桌前码字,小孙儿绕膝抗议,要出门玩耍,我问他:“大热天去哪玩儿啊?”
“我们去图书大厦,我想看书!”一脸天真。
我心忽然开朗,从心底涌起久久的欣喜,好儿郎,书香甜的很,“老絮话木有错说的”!
崇学立身要读书
我奔走在往返京沧的高铁上,曾听到一少年向父母倒苦水:“念书上学太辛苦了!”
我沉思良久,感慨:“孩子,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有人说:怕吃苦,吃一辈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辈子苦。说得就是读书这事。
孩子,能现在用汗水解决的事,不要留着以后用泪水,况且,泪水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当你获得了足够多的知识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
唯累过,方知闲。唯苦过,方知甜。
人生就是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别人所拥有的,你只要愿意去付出,一样可以拥有。
如果你觉得读书苦,而选择了放弃,当你没读什么书,就走入社会,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赤手空拳的士兵,在面对命运这位强敌时,你会因没有护身铠甲,而被打得遍体鳞伤,毫无还手之力。那时,你就会懂得,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这苦苦的汤饮,书香可以调味,崇学可以转运,乃至立身。
别怕吃苦,那是你通向世界的路。总有一天,那些苦,会变成你遨游天际的翅膀。
幸而数载寒窗苦,自此阡陌多暖春。
只有让书香深深氤氲过的人,才能轻舟走过万重山,去赏遍万千春色。
我从农村走出来,用一本本书做台阶,用一支支笔画未来,用一夜夜不眠迎日出,用一个个字丰羽翼,个中辛苦只有自己能体会,终于将命运掌握手中,书中的点点玄妙只有一路行来、吃尽苦头的人才能参透。再美的梦想,都不会在“小确幸”的轻松里自动完成。近期,我陆陆续续写了一百来首唱家乡的歌,有朋友问,怎么如此快?这么多?我说不快不快,我攒了半辈子喽!像那《运河谣》,有了小时候“小小子,坐门墩”的悠扬旋律,我的笔尖就像运河水一样流淌不停、涌动不止,瞬间就有了属于儿时奶奶的歌谣、姥姥的曲调……
无论是多读一本书、多跑一次步,还是多留一点心,都仿佛是种下一粒种子,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芽长大,长成梦想的样子。
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不用着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读书是一坛越陈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终身的一场自我投资。如果育人像栽树,一年的树丛只能用作柴火,十年的树木却可能成为栋梁。它打开的更是一个人认知与能力的大门,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指出了一条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
前路道阻险行,难于登天,孩子,莫忘用一本好书为梯、为翼,越过山丘,归来看山,无限风光在险峰!
修德固本读好书
我曾留意乔家大院那层层进进的门上书写的楹联,几乎是门门有匾额,院院有楹联,形成内涵深厚、品味高超的文化层次,有一对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优雅的概括了书中修德固本的真义:
读书即未成名毕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读书为了什么?成名立名?入世入仕?或许是吧,学而优则仕,梦想有朝一日读书成名后加官晋爵、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的人为数实在不少。那么读书究竟为了什么?人们尊重读书人,就在于读诗书,知礼节、明事非、判得失,文人身上的气息,在人们的眼里,有着说不出的神秘。腹有诗书气自华,或许正是文人所能得到的。
读书与德何干?庄子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读书时孤独的旅行、寂寞的坚守,尤其是读经典、嚼古籍、看好书,看似无用,实际上最有用。读书可以让人眼界开阔、让人以镜正冠,让人摒弃功利养正气、让人无关得失明大义。诚如文天祥所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圣人教给我们的道尽如是。
在我走上领导干部的岗位后,我深以此为训、为戒。“德者,才之帅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其功方能垒土成台。读书中历史风云变幻,引以为鉴。读书对于修德的根基之用,把学习作为终身追求,把读书当作最大的人生乐趣,用书中言净化灵魂、陶冶情操,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书读到心里,自己也成了自己的镜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皆是好书教人自律以修德。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翅膀。”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防止那点点蚁穴毁了阻拦物欲横流的长堤。社会是一本打开的大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把自己毫无保留的对照古今,把别人入木三分的读透学深,迎着阳光,干净丰富的无比轻松。慎独、慎微,不仅在公众场合有人监督的时候,而且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严以律己,不生妄念、不做错事。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愿你我在琅琅书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翰墨书香中看见更为美好的明天,以梦为马,书香为伴,德行天下。
循道求进多读书
什么是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知道、知道,知常守道,道法自然。
王阳明,明武宗正德元年,因言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王阳明结合心感往昔,日夜反省终于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终成一代圣人。
道是规律、是真理,是沧桑之循,《道德经》说:大直如屈。
人需求进,不得松懈,拼搏的过程就像行走在目之不及的大路上,每次人生重大决定就像一个十字路口,或直行?或折返?或转弯?选择决定方向,今人最大的问题,愿意舍弃正道走小径,喜欢“弯道超车”,认为可以早到终点、省时省力,可古往今来太多书中清清楚楚的告诉后人:您抄的近路,走着走着有可能偏离方向了,最后有可能找不到方向了,还不如沿着大道一直笨笨的往前走,最后终于能走到目标。所谓“大直如屈”,人间正道是沧桑。
书写人间事,人间也是书,古人教导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回想四十五载的军旅生涯,我在沧桑正道上走着,沧州大运河滋润的耿直秉性、“大头兵”时起烙印上的坚定信念,得益之处,就是一直本本分分的、不紧不慢的走在求进的正道上,满手摘取的是拼搏的累累硕果和得到的心安稳妥。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曾对我讲:你一心为官,怕是中将不止;一心写作,今或著作等身,偏偏你选择“肩挑两座山”,耽误了啊。我笑笑不语,做个循道求进的“愚公”,美哉、幸哉、乐哉!
时至今日,我仍然读书不倦,读圣贤的书,温故而知新,用“新得”充盈“心得”;更多时间我会读社会这本书,阅人间百态,用感动积累感悟。书中的大道、真理、规律,值得我们用一生时间悉心体会,用心提炼,衷心践行,在求进、求知、求成的正路、直道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徐徐前行,正视前方,不行邪路、不抄近道,受过的苦,经过的磨难,使我悟出了几句有点“土味”的“道道”:
政治上坚决跟党走,
经济上永远不伸手,
精神上读书有追求,
生活上严律不丢丑。
我遵之、循之,一直走下去。
李炳天简介:河北沧县人,1975年入伍,曾任武警吉林边防总队和公安海警学院政委,内蒙古边防总队总队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先后出版《云•星•霞》、《风花雪月八千里》诗集等十部,创作军歌与乡音近百首,2017年获得新诗百年最有影响力诗人奖,散文诗《渴望陌生》选入新编大学语文。
编辑:孔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