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如锡,甘肃临夏人,现在京工作,业余爱好广泛,喜爱文学、旅游、摄影等。作品多以宣传家乡为主,多见于北京晚报、《甘肃陇源文学》《中国诗歌网》等。

闲话甘肃
文/金如锡(保安族)
当我问及对甘肃的印象时,一些人除了能说上兰州拉面,敦煌莫高窟、月牙泉,甘南拉卜楞寺,还有被张艺谋《三枪拍案惊奇》带火的张掖丹霞地貌外,恐怕绝大多数人对甘肃的印象,甘肃就是西北、戈壁滩、偏远荒凉的代名词。甘肃曾作为陆上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形象,已在历史岁月的变迁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先要说明一下,兰州拉面在兰州不叫拉面,叫牛肉面。甘肃淡出世人的目光与政治、经济、文化的东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长安和洛阳还是都城的时候,敌患源自西北。甘肃作为主要的通道,在军事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但随着南京、北京这样的都城兴起,随着海运技术的发展,甘肃和西北一起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往日的边关成了内地,往日的戍卒也闲适成了一个沉默的“中年男人”。
甘肃东与宁夏和陕西有关,西与青海有关,南与四川有关,北与内蒙和新疆有关,唯一与自己有关的地方就是河西走廊。
位于河西走廊腹地的甘州(现在叫张掖)和位于河西走廊尽端的肃州(现在叫酒泉)构成了最初的甘肃,是最能体现甘肃性格的两个地方。张掖扑拙,酒泉冷峻;一个蛰伏在河西走廊水草丰茂的故地,一个横亘在戈壁圆月注视之下;一个清辉玉臂,一个横刀立马,代表了甘肃的文风昌盛和武功卓绝。
相比较而言,盛行于陇东的关中文化更多地体现了陕西的耿直,少了些许柔和;而陇南诸地的灵秀山水又少了几分铿锵。整个甘肃的东南部在文化上的疏离使她有了多样的面孔,庆阳的北石窟、平凉的崆峒山、天水的麦积山、迭部的腊子口、夏河的拉卜楞寺等,传递了不同的文化信息,展示了不同的历史与记忆,是甘肃丰富表情的注脚。
在甘肃的历史中,敦煌是个绕不开的地方。而正是因为有了敦煌,有了莫高窟,甘肃才更像甘肃。
敦煌的意义在于其表现了华夏文化的延展性发展。和传统华夏文化发展轨迹不同的是,敦煌文化是经过和少数民族的剧烈碰撞、交融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是沟通与交流的产物,象征着开放昌盛的心态。而莫高窟就是这种现象的证据,它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中正平和以及包容性。
山还是那片山,水还是那片水,偶尔的峥嵘不能掩饰甘肃的落寞。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使原本在沙尘中消失了的甘肃,正徐步向世人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