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精神永放光芒
一一为世界读书日来临而作
文/彭根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2岁中进士,涉足官场,仕途坎坷,他在文学,艺术方面是一位通才,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卓有天赋。看他的朋友圈,就知他能与辉煌相伴一生。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排宋朝四大书法家之首。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的先河,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林语堂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轼虽然在文学和艺术上被誉为文豪,但在仕途上却充满荆棘,坎坷不平。他性格耿直,口无遮拦,敢于坚持自己的政见而不畏权势,多次得罪朝廷权贵,屡遭惩罚,数度贬谪,大江南北都留有他迁徙跋涉的足迹。
难能可贵之处,苏轼遭到不公正待遇时,都能从容淡定面对,始终保持豪放豁达乐观处世的心境,让人们感受到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环境万般恶劣,生活拮据艰难,他也不改初衷,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他贬谪岭南惠州时,已是59岁的老翁。当时的惠州是一片蛮荒之地,城有乞丐,路有白骨。初到此地,没有安身处所,他只好先借住公衙和私房安身。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东江边的白鹤峰上修建了自己的院宅,在院里开垦自种花木菜蔬,缓解生活的困窘。他在书房修缮一面大窗,面对浩荡流淌的东江,乐呵呵的吟诗作画。他崇拜陶渊明,与他唱和的诗竟达百首之多。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生活艰辛,身处荒凉的岭外之地,他安之若素,并未因此而丧其志,仍旧悠然接受清贫,一如既往地保持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
在惠州期间,广结善缘,为解决西湖两岸百姓的交通出行,他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并带头“助施犀带”,公元1096军6月堤桥落成,取名西新桥。苏轼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纪念苏轼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于是如今才有了惠州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在他的倡导下在水东和水西之间架一座浮桥,便于两岸百姓的往来,今天苏轼命名的“东新桥”仍然熠熠生辉。筑堤建桥,营造西湖,为惠州增添了景色和魅力,使惠州西湖能与今日杭州西湖齐名,名扬四海。
他在惠州的几年里,广交挚友,游历山水,大创诗文,传播文明,使蛮荒之地惠州成为大好河山不可稀缺的风土人情名扬天下。以至后来无数墨客骚人相继慕名聚惠打卡,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曰:“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贬谪惠州,无权无势,只是一文人,对一个地方能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仅有其一,绝无第二。
此好景不长,命运再次捉弄这位老人,奸佞小人向上密奏说他在惠悠闲,还作诗说什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生活过得逍遥自在。结果激怒了朝廷中的当权派,圣旨下来,贬谪他到更荒僻的孤岛,海南儋州。那里人迹罕至,瘴疬丛生,一贫如洗的苏轼,把酒器全部卖光,住在搭建的简易茅屋,聊以安身。就是在这样贫困潦倒的状况下,他也不忘读书,在这期间他最爱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常常带上一个大酒壶,在田野里边唱边走,作诗自娱,结交朋友,饮酒聊天,帮乡邻把脉看病,开药拿方。在流放海外的艰苦岁月里,他依然超然洒脱,乐观向上。
一次苏轼对弟弟苏辙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他把所经历种种磨难都当做了人生一次修行,他佛佗一般的境界,实在令世人钦佩。
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五月,苏轼也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惠州流放七年,苏轼一家已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气。
六月,苏轼渡过琼州海峡返回内陆,百姓们在苏轼经岭南穿越大庾岭的一路上,所到之处皆有民众欢迎。在途经润州,前往常州时,运河两岸拥满了成千上万的欢迎人群,他们随船前行,争看这位久经磨难的大文豪,大诗人的风彩!公元1101年6月,苏轼卧病常州,一病不起,六十六岁的苏轼逝世,7月28日一代巨星陨落。得到消息的朋友匆匆忙忙赶去送行,黎民百姓痛惜不已。
纵揽苏轼的一生,几乎是在苦难磨砺坎坷中度过,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对人民,对文化的使命感!他心胸坦荡,立身处世,自有本末,绝不会以一己之私或政治好恶而趋炎附势,无论身处何等险恶和艰苦的环境都能从容面对,乐观豁达。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士大夫的人格力量,正是这种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伟大人格,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尊崇。
苏轼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为知识分子,后世学者树起了一面精神旗帜,相信他的精神和他的诗词一样,永远闪耀在历史天空,大放光芒。
2022年4月22日夜十时作于武汉

作者简介:彭根林,出生1961年2月,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长期在企业机关从事党政教宣工作,退休后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导,同时撰写诗歌,散文等,不同文化载体均有作品发表,坊间称其为身有奇才,作家,诗人。现被不同文化社团聘请为顾问,导师,会长,艺术总监等。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于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