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日观书偶感
文‖唐运家
今天是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
晨醒,斜卧床头,披阅《古文观止》。读到了北宋两位大文豪的文章。一篇是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另外一篇是苏轼的《三槐堂铭》。
两篇文章里,有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句是《泷冈阡表》里面欧阳修母亲对欧阳修说的一句话:“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其意思是说,你当时年龄尚小,我不能预测你将来有什么作为,但我相信你父亲一定后断有人。欧阳修四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其父亲生前为官为人堪称典范。
另外一句,是苏轼所撰《三槐堂铭》里面主人公王祜的一句话:“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意即我的子孙后代必出贤才将相,一定会有做到三公之高官显爵的人。王祜自己“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以直道不容于时”。王祜自己性格直爽,不被朝廷所容纳,所以亲手在所居庭院栽植三株槐树,象征“三公”,冀希望于子孙后代继承其遗风操守。
果不其然,众所周知,欧阳修后来位居相位,一代文豪,彪炳青史,名贯古今。王祜的子孙也多贤,出将入相,名重于时,且赓续多代。
在这两篇文章里,欧阳修、苏轼受时代的局限,都持相同的观点,都将自己的显达和后代的昌盛归结于因果报应。也就是前人积善行德,乐善好施,才导致泽被后代,荫庇后人。如欧阳修在文章中发出的深沉感叹:“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其意思一目了然:行善没有不回报的,只不过时间或早或晚罢了,这是世上的常理。

苏轼在《三槐堂铭》里也有类似的喟叹:“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其意思也很清楚:善恶的报应有些延续体现在子孙身上。上天的意志早就定下来了。我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考察这两种情况,这是必然而且明白的事情。
两位大文豪所表达的意思与民间口耳相传的一句话:善恶必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意思相似。也是对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最生动形象的诠释。
因果报应是否真的存在,是否那么灵验?我姑且不论。站在唯物主义立场来观察来审观这种现象,似乎有些虚妄怪异,值得商榷和探讨。
但两篇文章阐述的家风的重要和传承,以及对子孙后代的直接影响,这一点应该已成定论,毋庸置疑。

好的家风,犹如浓郁的香风,久久盈绕于庭院,浸润家人的心扉;坏的家风则反之,如污浊的空气,长期滞留附着于宅室,日积月累,让家人的心灵受玷污变质。
观察人情世态,还会发现:好的家风,近者得益,远者受惠;坏的家风,近者祸其身,远者则祸其子孙。
如此例证,史不绝书,比比皆是,古今皆然。
家风如此之重要,可不慎乎,可不鉴哉!
2022.4.23 撰写


【作者简介】
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偶发新作。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发。品味史籍,追忆过往,诠释时事,解读人生,力求悟出一点新意,给读者一点愉悦和启迪。这是本人为文的不懈追求。如能达此目的之一二,则聊以自慰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