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的主題和人物形象藝術淺議
文/何鄭
西部英雄群雕的藝術大師陳玉福先生對“治沙六老漢”到“治沙六兄弟”、“治沙青年”三代治沙英雄人物群像的塑造,豐富了西部文學藝術人物畫廊,為西部英雄、西部精神注入了新時代正能量!
“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更是長篇小說《八步沙》這部作品的主題教育意義和時代特徵。
“八步沙六老漢”英雄群體群像塑造的成功,是陳玉福對當代西部文學人物畫廊添加上了嶄新的時代人物形象,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八步沙六老漢”造出綠洲鎖黃沙的當代愚公,這個意義是現實的、充滿新時代正能量的,是震撼人心的。所以說,長篇小說《八步沙》具有超越現實的意義。
毫無疑問,長篇小說《八步沙》是現實主義力作,《甘肅日報》《甘肅經濟日報》以及《人民日報》等報刊都對“八步沙六老漢”的事蹟作了大量報導。讀了這些報導,再閱讀這部長篇小說作品,《八步沙》的人物、事件、故事具有很強的真實性、時效性,具有寫實性、文學性、時代性,如果說這是一部長篇小說力作,還不如說是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宏著。這就是陳玉福對長篇小說創作探究的一大貢獻。《西涼馬超》和《八步沙》都是呼喚時代英雄的現實主義作品,相比較《西涼馬超》浪漫主義色彩濃郁,而《八步沙》現實主義特色尤為突出。
一、 從“治沙六老漢”到“治沙六兄弟”、“治沙六青年”三代治沙英雄人物群像的敘述是講中國故事,呼喚新時代正能量,呼喚新時代英雄。
我很贊同長篇小說《八步沙》講述了一個現代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提法。小說取材是從“治沙六老漢”和“治沙六兄弟”的過渡時間段為入點切入敘述的,記敘了六個老漢和他們的兒孫,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園,幾十年如一日不懼困難治沙種樹,將原來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林草豐茂、生機盎然的綠洲,用憨厚和堅韌演繹出同風沙搏鬥、建設美好家園的偉大壯舉。他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忠實踐行者,他們是新時代的楷模!他們凝聚的精神脊樑,書寫了一段悲壯、豪邁、可歌可泣的故事……長篇小說《八步沙》就是在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這種偉大精神,新時代的中國呼喚這種精神,作家陳玉福用筆在呐喊、在呼喚!l

《八步沙》所塑造出來的“治沙六老漢”“治沙六兄弟”就是新時代中國的英雄群體!
小說《八步沙》把“八步沙六老漢”的治沙故事描寫地感人肺腑盪氣迴腸,把中華民族堅韌不拔、改天換地的精神演繹到了極致,中華民族的精神繼承與傳承氣貫古今。古代有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現代有六老漢治沙,世世代代無止境也。沙漠裡能種樹,出現綠洲,還青山綠水,創造出人間奇跡,“治沙六老漢”和他們的子孫們靠著中國人這種精神和品德,奪取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愚公移山,是古代中國人民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拚搏奮鬥的精神寫照,“六老漢治沙”是當代中國人不屈不撓進軍沙漠建設生態家園的英雄絕唱!
“治沙六老漢”和他們的兒孫們以及當地的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毛澤東語)!長篇小說《八步沙》描寫的這些治沙的英雄群體其實都是當地的普通群眾,他們是沙漠治沙造林的主力軍。第一代“八步沙六老漢"和第二代的“八步沙六兄弟”是傑出的代表,跟上了父輩們的英雄足跡,前仆後繼,不屈不撓,一代代生命的延續,一輩輩奮鬥的接力,繼續把進軍沙漠的戰線向前推進,把綠色拓展延伸,小說著力表現了他們對國家責任的勇敢擔當,著力表現了他們以昂揚的姿態在治沙中戰勝“沙進人退”的拚搏中“寧死不退”勇往直前的英雄及英雄群體的精神和信仰。

治沙六兄弟是有思想有理想有幹勁的本地青年,都是六老漢的傳人,如高山、史金泉、雒興國、和生、錢林兄弟,治沙青年是有理想有知識的大學生,有本地的也有外地來的,如高志剛、連肖紅、陳軍等,可以看到他們的精神也感動了“上帝”,會使許多從全國各地來的人參加到治沙事業上。正如毛澤東說的,這個上帝就是中國人民。
小說全面敘述,立體多維,細緻表現了治沙英雄們心靈的柔軟和意志的堅強,這種精神貫穿小說的始終,滲透到小說的每個細節和每個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說張揚著一股新時代正能量,昭示人們將振奮中華民族開拓進取走向明天的征途中要弘揚這種精神。
中宣部樹立八步沙群體為國家級的“時代楷模”;長篇小說《八步沙》登上全國“文學好書榜”。8月21日,中共中央習總書記來到了武威,來看望八步沙的治沙英雄們,還帶走了這部長篇小說《八步沙》。這是八步沙群體獲得國家級時代楷模之後的一次巨大的殊榮。這不僅是八步沙人的光榮,也是我們甘肅人的光榮。

二、 從“治沙六老漢”到“治沙六兄弟”、“治沙六青年”三代治沙英雄人物群像的塑造,豐富了西部文學藝術人物畫廊。
根據長篇小說《八步沙》裡的描述,這裡原來的名字叫“跋步沙”,意思是流沙遍地、行走很難。小說在展示八步沙惡劣的自然環境、治沙遇到的各種艱難抉擇、設置矛盾衝突、小說人物的語言描寫等多種手法,來刻畫小說的人物形象。
1.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突現英雄形象。
小說的主人公高山是作家傾入大量心血塑造的中心人物,是八步沙治沙的第二代領軍人物,小說中展示八步沙自然環境的惡劣、遭遇到的種種艱難,設置矛盾衝突鏈表現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已經是淋漓盡致了,就小說人物的語言描寫給人留下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是這部小說的另一個重要的成功。
在小說中,“八步沙不綠,我哪都不去!”最早是八步沙六兄弟之一——高山在選擇留在八步沙時說的,在小說中首次出現在“序章”末尾處。這句話是高山下定決心時喊出來的,把“這輩子就交給八步沙了”是高山兒子來八步沙之後的話。父子之間同一個意思的兩句話,機智地設置找到了小說的敘述切入點,巧妙地進入敘述,作家的裁剪材料的功力和技法令人佩服,裁繁就簡,也就把小說敘述描寫和表現重心放在八步沙第二代人上來,承前啟後表現三代治沙人的風貌,來更集中更全面地展示出了三代治沙人的精神風貌,起到了小說“衣領”的作用,其實這兩句話是這部小說的靈魂,是小說人物的精神寫照與人物性格的高度凝練。
第一句話第二次出現在小說中的時候,是在高山父母的家庭衝突裡。高山毅然決然撕了聘書,把矛盾推向了尖銳。兩代治沙人在抉擇中發出同樣的豪言壯語,為了治沙什麼都捨得,這都是人物經過痛苦的煎熬得出的,為了保住生存的家園,就要一代代人去治沙,去奮鬥犧牲,這才是這裡的人們生存的根!
兩代人心心相印,相互激勵,為了治沙,敢舍家庭婚姻幸福。這一句話第三次出現時,使人感受到了“鏗鏘激昂和錚錚鐵骨”,高山是一個“吐口唾沫能砸出坑的大男人”是“永遠的英雄”。兩代人傳遞精神,傳承正能量,不忘初心,牢記當年的紅手印,堅守承諾。陳玉福對這句話充滿深情,十分刻意,精心打造昇華,因為是八步沙兩代人的精神所在和集中表現。
淑芳的倔強又善良再到溫柔的性格描寫令人信服,她是一個好女人。“八步沙不綠,我哪都不去!”這句話第五次在作品中出現是第二代治沙人史金泉說出來的,是林場遇到又一困難時對高山的鼓勁話,鼓勵高山在尋求林場出路時不怕困境勇於開拓,不斷進取創業。第六次出現在高山聯合林叔叔成立綠化公司的故事情節裡,使治沙三代人的智慧凝結在一起。作家真不乏匠心獨運,取得一句話多用表現作品內涵的功夫,令人咂舌不已!
2.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精心雕刻英雄群體形象,營造小說的時代精神力量。
高老漢,史老漢,雒老漢,蔣老漢,錢老漢,和老漢,高山,史金泉,雒興國,劉尕五,淑芳,英子,高志剛,連肖紅等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真見功夫,個個精雕細琢栩栩如生,讀者能夠從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蔣老漢以護林站為家,視樹為命,不畏天寒地冰守護樹木,臨死不忘治沙,還想繼續治沙奮戰。史老漢關心當年夥伴,送柴送面,重情重義。和老漢讓兒子接班,自己帶著重病,以驢代步,親巡林場,累倒在榆樹下,臨終前還對兒子叮囑繼續治沙。史老漢坦蕩釋然面對死亡,給自己的寬慰是他留給後人的那句“八步沙的那一攤子樹”,臨終前他希望兒子“你接著去種樹吧”,使讀者感悟到徹底治理好八步沙,“子子孫孫無盡盡也”前仆後繼永往直前的不屈精神,盪氣迴腸!比愚公移山的故事還悲壯還偉大,這種治理風沙保衛家園的壯舉氣吞山河,不埋怨貧脊的家園,不忍故土難離,忍受風沙的欺淩,堅韌不拔,一點點,一樹樹,治理一寸寸沙,“挖一點就會少一點,而山不會增高”的頑強意志,敢與風沙鬥,與天地鬥,與人鬥,是何等威武不能屈的偉大精神!
活著,拚命奮鬥在八步沙,死了就埋在八步沙,與八步沙生生死死在一起。錢老漢、高老漢、秦老漢和任爺爺站在濕漉漉的地上,目光聚焦曾經的戰場,望著史老漢的墳塚,是那樣豪爽,那麼有老英雄的豪氣,就像電影特寫鏡頭一樣,又一幅浮雕印在讀者的心裡。
雒老漢不同的個性特徵不同于其他老漢。他的巡樹經歷引起的心靈波動,牽引出第二代治沙人——雒興國,作家真是一個故事高手,一個情節推動著一個情節運行,隨著情節連結的向前推進,一個個人物自然鮮活而至。
雒興國是讀者和作家都喜歡的一個人物。英子的美麗賢慧場,以及美好的愛情故事使小說增彩不少,融事業、愛情為一體,新一代治沙人懷有綠化八步沙造福八步沙的美好願望,敘述的基調是粉紅色的熱烈的。作家把雒興國推到風口浪尖上,表現他的人物性格,作家把他不惹事,不怕事,不怕死的性格特徵通過情節的推動運行,匠心獨運地突凸出來了,能敢於迎著困難上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塑造,在所有的圓形人物中其個性張力又不同于雒老漢。作家對雒興國的描寫和塑造充滿深情,也就是對治沙精神傳承者充滿深情和期待。我想,作家塑造的雒興國和英子的人物形象是新時代新型的治沙人的形象,他們對八步沙有深情,是有知識有魄力有理想的建設者。
老場長、高老漢、淑芳、錢嬸等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給讀者也留下深刻影響。
劉尕五良心的復蘇的描寫也很好看。好就好在他以前是一個頑固分子,已經有了信任危機,心裡折服治沙人,從行動上、思想上佩服,其實是心底善良已經復蘇過來了。
3.記者王天雲、李縣長、市長、縣委書記、陳書記等官員形象雖然出場的機會不多,但個個有血有肉,形象顯明,視角分明。
市長和陳書記是小說描寫的兩個官員,都是好官,辦事風格和作法上相差很遠。陳書記的為官之道應該是值得讚揚,新時代呼喚這樣的好官,小說旨意很鮮明!

三、長篇小說《八步沙》結構設計是的網架結構具有美學價值,是作家智慧的結晶,放射著現實主義的光芒。
《八步沙》以高家三代人高老漢、高山、高志強治沙為主線,時間跨越近五十年為經線,通過對人物、環境、社會、家庭、愛情等矛盾衝突感情糾葛為緯線,構成了經緯網狀的網狀結構的作品,每個人物形象就如網上的結點,描寫,折射八步沙的社會狀況,表現了八步沙三代人不畏艱難險阻治沙改變生存環境的英雄事蹟。
我還以為,長篇小說《八步沙》的結構獨具一格,是由六個家庭中幾個人物的故事構成空間六角錐體組成的網架結構,它的基本單位元為六個人物的故事構成的六個家庭的故事,這些單元會發生空間的立體的有機地聯繫,形成了借用建築學的這個名詞及知識,來說明這部作品的結構為網架結構形式,即類似鑽石的晶體構造,每個晶點、晶面都會“皎皎搖搖,晶晶盈盈”發射出瑰麗的現實主義光芒來。
總之,作家對現實生活親身體驗、深入研究和深刻感悟,和作家對現實生活機智地挖掘和藝術處理,才創作出了這部超越現實、超越時代的優秀作品《八步沙》來。長篇小說《八步沙》的創作源於火熱的生活,取材於人民群眾,小說高於生活,奏響了新時代的主弦律。《八步沙》的出版發行,為我們操作現實主義題材長篇小說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借鑒。
【作者简介】 何郑,笔名雏燕,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人。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陇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陇南市诗词学会会员,某刊评论员,编委。著作有《感悟崖城》《缠绕崖石的莺韵》《秀坝娘》。有作品散见于《飞天》《星星》《百花园》《人民文学》《甘肃日报》《北方文学》《中国诗界》《百花园》《文学月刊》《北方作家》《台湾好报》《西部人文学》《关睢爱情诗》《小小说选刊》等。

“武威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西部人文学》娃娃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