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五十七
作者:康金印 主播:梦雨
七.述而21-24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先生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的老师在那里边,选
择他们好的方面跟他学,(选择)他们不好的方面作为借鉴,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点评:本章以孔子择师标准显示其好学、 善学精神。这种择师态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师不求全,只求有一能,很有见识,极大地扩
大了师的范围,也拓展了学者的知识面。

22.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先生说:“天生这样品德给我,桓魋他能对我怎样呢?”
点评:本章写孔子为救世不畏患难。当时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
过匡地,桓魋带兵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在大树下与弟子演习周礼,
桓魋拔大树,扬言要杀孔子。弟子催孔子速行,孔子说了这句话。此
话表现孔子临危不惧和自信。最后,孔子在学生掩护下“更衣”得逃。这是孔子周游所遇第二次大难。孔子在危难面前所发壮语,曾影响王莽,他被汉兵包围时也曾套说“汉兵其如予何”(见《汉书•王莽传》,不过他没能幸免,死于乱刃之下。

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我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先生说:“你们几个认为我有隐瞒的东西没教你们吗?我对
你们没有隐瞒。我没有行一件事不向你们几个公开,这是我孔丘的为
人。”
点评:本章写孔子毫无保留的热心育人精神。孔子之所以要澄清
“无隐”,是因为有人对他有误会,他不得不解说。大约因孔子重启发,不问不说,学生还不习惯,产生误会。孔子以“人格” 保证不会有隐,足见其师德高尚。

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先生用四项内容教导学生:文学、实行、忠诚、信实。
点评:本章写孔子育人的四项内容:文、行、忠、信。这四项内容既有有字之书,又有社会实践,可见孔子是重视综合素质提高的。毛子水说“四教”当是记言个人见解,不是孔子教育的正式分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