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五十六
作者:康金印 主播;李鸣
述而17一20
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先生所常讲的雅言,就是诵《诗经》、《尚书》及执掌礼仪
时用的话,都是鲁国京城的官话(普通话)。
点评:本章指出孔子在朗诵《诗经》、《尚书》及主持礼仪时都讲普通话。这表明他很重视语言交际的效果及其对天下一统的作用。今天推行普通话,也应抓认识,重视身体力行。生于武汉的开开,因家长说4种方言(妈妈说孝感话、爸爸说安徽话、爷爷说南昌话、奶奶说东北话),已3岁却不会讲话。医生说语言环境复杂,是孩子不会讲话的重要原因。家长学普通话对孩子成长也很重要。(《武汉晨报》)

18.叶公口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先生知道后说:“你怎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读书时忘了吃饭,学有所得就快乐得忘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将到了。’如此说罢了。”
点评:本章写孔子奋发忘我的勤学精神。《论语心读》认为这就是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是民族复兴所必需的,是中国梦所必需的,是每个中国人所必需的,是'拼爹’年代爹没有优势情况下,最需要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先要立“凌绝顶”之志,无志则无行。杜甫曾引孔子句成诗以明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先生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各种道理的人,是个喜欢古代文化而尽快追求它的人。”
点评:本章写孔子是个对古代文化知识积极追求者。“好古”是动力,“敏以求”是手段,从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得到所需知识是结果。孔子的这一求知经验是值得借鉴的。秦皇岛市青云里小学的赵青矣,就是个“好古敏以求”的学生。他发现课本《品德与社会》66 页康熙画像下注的是“清乾隆皇帝”。他疑惑“爷爷怎么变成孙子了?”回家他告诉妈妈:“我在历史书上看到过清朝皇帝头像,乾隆的脸有些胖,而康熙的脸是尖尖的,课本上的画像明明就是康熙的。”妈妈帮他查书、上网印证,“五一”长假又陪他去北京故宫看画像确认。疑后,赵青矣把这个差错写信告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复信肯定了他的发现。为何小学生能纠正大出版社的错呢?因为小青矣从一年级就迷上了读史书,妈妈经常引导他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据《秦皇岛晚报》)“生而知之”在古代有不少人相信,有人说白居易吃奶时就认字,屡试“无”字,都不错指。因此苏东坡曾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孔子作为一个古人,能不相信“生而知”,非常了不起。

20.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先生从不谈论奇怪的力量、邪乱的神仙。
点评:本章写孔子回避“怪力、乱神”,既表其务实精神,又表其明显的政治态度。夏的乱臣贼子羿(射九日)与奡(陆行舟),既是乱神,又是怪力,“不语”即指此。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年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五四”时期,“不语怪力乱神”曾成为孔子的保护伞,那时普遍认为“不语”就是不信。其实,孔子对鬼神是有时信、有时不信的“不语”即存而不论的务实态度。(《中国通史》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