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五十三
作者: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七)述而5—8章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译文:先生说:“我的衰老太严重了;我梦不到周公太久了。”点评:本章说孔子身体欠佳失眠严重,连他最敬仰的周公都梦不到了。本章应是孔子临终前说的话,此时他仍不忘文化传承的使命。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先生说:“我立志在道上,我据守在德上,我依靠在仁上,我漫游在艺上。
”点评:本章孔子自我介绍德艺双修、全面发展的教学纲要。“志于道”是指立下使天下政治清明的大志,“据于德”是指坚守做人的行为准则,“依于仁”是指自己依仁行事而不违,这三点在于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游于艺”是指自己娴熟掌握运用“礼、乐、射、御、书、数”,在于培养知识技能、生活情趣,增强体质。

今人学习借鉴本章,对“道、德、仁、艺”的内涵应适时更新。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译文:先生说:“从行过‘束带修饰’成童礼的儿童,到15岁以上各年龄段的人,凡向我拜师的我不曾有没教诲的。”点评:本章写孔子执行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对学生入学年龄的具体规定。古代男子没成年时,起初把头发扎成两个形如兽角的小髻,到15岁时把两个小髻合成一个大髻,盘在头顶上,衣冠也讲究修饰,这些标志着已由无知幼儿变开始懂事的成童,已到孔子所定最低上学年龄。本章中“以上”(含青年、壮年等),即上学年龄有下限(必须到15岁)、无上限。《尚书大传。略论》有“十五始入小学”,可佐证。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先生说:“学生不感到想不通,不开导他;不到想说又说不出来,不启发他;举出物的一个方角,不把另三个方角类推出来就不用再教他新知识了。”点评:本章写孔子热诚育人,潜心研究出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这种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启发开导,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影响深远。在中外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人。成语“举一反三”在普及孔子的科学教学方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