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谈:知识不等于文化》
——为所谓的“没文化”者开悟
少林
我小学、初中毕业,没文化。错!你不一定没文化。
我北大、清华毕业,有文化。错!你不一定有文化。
你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文化。
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张三大学毕业,有文化”、“李四研究生毕业,文化程度高”的说词。更有甚者,自己觉得念了几天书常把 “没文化真可怕” 挂在嘴边,欣然小视一些知识欠缺者。在他们的观念里,有知识就是有文化,学历越高文化程度就越高。
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研究生,是学历,是接受教育的程度,并不是文化,更代表不了文化程度的高低。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切莫混淆这两个概念。
知识,是人在社会生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本领。知识的多少,反映出一个人智商的高低;文化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品格、品位、智慧、涵养与格局,是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一切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自身修炼、体会感悟、反思自省,方可获得。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反映出一个人的情商。
知识,大多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大学里所学的每个专业,都是知识;学习各种经验,其实就是在学知识。知识,就是规律、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文化是综合性的展现,诸如历史文化、道德理念、素质教育、艺术修养等。
曾记得知名企业家、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央视节目中说:“有人说曹德旺没文化,NONONO,你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文化。文化跟知识是道与术的区别,你学了会计、计算机应用、机械设计、各种专科这是术;文化是道,说不清、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处不在,好像雾化在空气里面一样,你需要长期积累沉淀,才能悟道它们。你真正有文化,看问题就跟人家不一样了,做企业必须要有文化自信,文化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修行、是一种修炼、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当然也需要技术专业的支持。”一席话让全场哑然,心服口服。
文化的本质和灵魂取决于道德。知识不一定等于素养,但文化却包含着知识和素养。
一个斗字不识的农民,从小崇尚劳动光荣,深信付出必有收获。在实践中,自己的生存哲学和理念,为孩子们树立了崇高的思想品德,这也是一种知识,当这种思想品德融入知识层面,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乡土文化、农村文化。
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出口成“脏”,为人处世只求一己私利,处处鄙视他人,这种人就是没文化,没教养。
见诸报端媒体网站,嫌母丑自损脸面的高材生、不懂感恩一味索取的留学生,索取不成,杀害生母……这就是有知识,没文化。
同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从小我们就倒背如流、默写如临,然而在餐桌上却把白花花的大米和馒头倒进垃圾桶,这也是有知识,没有文化。
文化是对知识的运用与创造,是一种全新的成就与成果。而知识不过是过去、历史、前人的、已经死亡的“文化”。虽然你脑袋里装满了前人的、书本的、教条的知识,而不会运用,更不懂得创造。这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
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有用的是对知识的运用,也就是技能和能力;同样,历史(知识)本身也是没用的,有用的是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与智慧。同样,知识精英不等于文化精英。
归根结底,真正的文化是一个人的高尚品行和一切行为规范,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有无文化,就此陈说。你我他皆大家,自揣摩,细思量,谁有文化?别不言而喻。

少林,原名,李少林;笔名,少林木子;斋号,嵩山高僧。知名作家、资深媒体图书策划、出版人。性耿介、情执著、志专一、喜咬文嚼字。从过军、为过政、做过记者、当过编辑。曾供职于《人民日报》《经济消息报》、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策划编著各类图书百余部,总为凡夫俗子,不免虚名。致力于企业文化出版传媒领域,专注于企业家传记、思想专著的策划、创作、出版。20多年来,服务各类企业60余家。现为北京彪炳千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
个人箴言: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