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小说-稻花香,稻穗黄
熊攀 著
第118章 身正为范
川江县“高考备考形势分析会”在川江一中办公楼三楼小会议室举行。县教局局长韩志忠、副局长李正芳,以及全县五所高中的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等参加会议。会上,川江一中副校长刘勇强汇报川江一中备考工作“三功一特”法,引起参会同志的浓厚兴趣。
刘勇强见大家饶有兴趣地看着自己,微笑着说,“‘三功’就是田头功、辫子功和蛤蟆功。‘田头功’,就是对教科书的每章节或单元的内容,力求像田间管理一样精细,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像田间作物一样了然于胸,这是基础工作,也是我们备考工作的第一环节;‘辫子功’,就是对各学科书本知识像人疏辫子一般,力争使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思维,这是强基础工作,也是我们备考的第二环节;‘蛤蟆功’,就是通过习题练习,检验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有习题都是经过精选,每一道题,都能在教科书里找到对应的知识点,但我们不打题海战术,这是我们备考的第三环节。‘三功’法,在韩局长在一中当校长的后期开始展开,现在这一办法已比较成熟,并且在实践中充分证明,是行这有效的。”
韩志忠高兴地举起右手指头说,“这‘三功’法,第一个基本点是,让学生充分把握领会各学科每章节或每个单元的各个知识点;第二个基本点是,通过疏辫子,让学生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这个非常关键。建立起了这个框架,就可能有效对各种问题作出成竹在胸的反应。”他看了刘勇强一眼问,“刘校长,你说的‘一特’法,我也刚听你讲,你给大家说说。”
刘校长微笑着说,“‘一特’,我们称之为特别训练法。就是由高三年级各学科教师,每人精选5道综合性、代表性较强的习题,报各学科教研组汇总筛选评定,再报教务工作会审定,然后,每学科确定30道有较强综合性、代表性的习题,对各班学员进行特别训练。”
二中校长胡学儒笑着问,“刘校长,你能不能把这个特别之处,再说细一点。”
刘勇强说,“这种方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各学科教师,对近几年来相应学科的高考试卷,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寻找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尤其是综合性较强试题的出题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精选习题。这么说吧,就是我们各学科最后选定的这30道题,一定程度上比较接近或体现高考出题老师的水准,特别是综合性试题水准。我们通过考前的特别练习,从而掌握制胜的法宝。”
五中校长李克文说,“刘校长介绍的‘三功一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我们很有启发借鉴意义。”
李正芳副局长微微一笑说,“川江一中高考备考的方式方法 ,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现在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希望各学校能结合自身实际,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备考工作的思路,务实有效地开展备考工作。”他看了坎家福一眼,笑着说,“坎校长,你既是教育教学专家,又是一校长之长,你也说说。”
坎家福看了大家一眼,笑着说,“刚才大家谈的观点我都赞同,但我觉得我们忽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是‘备考人’。”
大家面面相觑,韩志忠微笑地看着他。坎家福继续说,“换句话说,我们重视研究备考的方式方法,重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却很少研究参加高考的人。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参加高考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研究甚少。”
“家福啊,说说看,你打算怎么做?”韩志忠问。
坎家福自信地伸出右手掌,“毛主席提倡的八个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三功一特’实施过程中,我们讲求‘严肃紧张’,最大限度提高课堂的效能;在课堂之外,积极倡导‘团结活泼’。具体讲,”他边讲边伸出手指头,“一是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二是有计划的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三是深化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疏导化解学生心中的疑虑和一些负面情绪;四是及时细致做好‘校长信箱’、‘校长热线’相关问题的回复工作,必要时主动开展面谈交流;还有,我们正在筹备组建干练高效的工作团队,在高三年级开设‘心里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扰。”
胡学儒呵呵一笑,“我个人的理解,家福同学的核心意思,就是我们要尽其所能,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健康向上的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降低学生中存在紧张、烦躁、忧虑等负面情绪。若真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说的好啊。”韩志忠拍案叫好,“家福同志为我们备考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各学校认真学习思考和借鉴。”
李正芳带头鼓掌,大家随即热烈鼓掌。
进入七月,盛夏如期而至,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全国高考结束后不久,各学校也开始放假。这天早上,坎家福和坎家和回双湖村帮父亲在自家水稻地里栽秧。兄弟俩头戴顶旧草帽,一身农民的打扮的模样,左手握一大把秧苗,右手准确从秧苗中分出一小兜栽在地里,又分出一小兜栽在地里,并排栽上七至八列,栽得很快,也很细致。他们身子的两边,坎钰馨姐弟俩、王若竹四姐弟妹妹,头戴小草帽,穿一身旧的衣衫,弯腰躬身,正学着他的样子,左手捏把秧苗,右手慢慢地从秧苗里分出一小兜,然后把秧苗栽在泥地里,并排栽上五列。
坎家福栽了一会儿,起身看孩子栽秧,笑着说,“嗯,不错不错。若梅、若林,等过上三个月,你们栽的这些秧苗啊,也长成稻谷了。”
王若梅问,“福爸,真是这样的吗?”
“当然是啊。”
坎钰龙说,“爸爸,每次爷爷都担一大担的米上我们家,我要栽好多好多的秧苗,以后,我们就吃上自己种的稻米了。”
王若林嘻嘻笑着说,“钰龙哥哥,那我也要多栽些秧苗,到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吃上我种的稻米呀?”
坎钰龙高兴地望着她栽的秧苗,“那我跟爷爷说,让他在给我们家送米的时候,就用这一块地长成的稻谷。”
几个孩子听了咯咯大笑。
坎家福也笑了,他看了王若林栽的秧苗,称赞她说,“好啊,若林栽种的秧苗,分兜适合,间距正好,排列整齐,秧苗精神。可以看出,若林栽秧苗,和她做作业一样,都很用心,也很严谨。真不错。”他走到王若松跟前,“若松,你栽种的这秧苗,前后左右的间距过密,这样不利于秧苗的生长。”他扯起重新调整间距,又走到王若梅跟前说,“若梅,你每兜的秧苗过多,得分出四五株,这样它们才不至于拥挤。”他扯起她栽种的秧苗,分出四五株,然后再栽在地里。
王若松和王若梅一笑,然后学着他的样子继续栽秧。坎家福看了看王若竹栽的秧苗,微微一笑说,“若竹,等会让钰龙和爷爷说说,等稻谷收成了,把你们栽种的这块地产的稻米送到庞爷爷家,到时候,你们就可吃上自己种的稻米了。”
王若林笑嘻嘻说,“福爸,那我们多栽些秧苗,我们吃自己种的粮食。”
王若竹也咯咯笑着说,“好啊,我们不仅要多栽秧苗,还要让秧苗不拥挤、保持间距,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好啊,好啊。”孩子们兴奋地弯腰栽秧。他们似乎忘记了酷热炎暑,忘记了大汗淋漓,也忘却了劳累疲惫。
不老湖边,清风徐徐。碧水上皱起一层层涟漪,合着烈日的光,慢慢向着湖边浸润而来。坎家福和坎家和带着孩子们欢笑着跑来到湖边浅水地方,捧起一捧捧水,十分欢心。坎钰龙见王若梅和王若林欣喜的样子,他弯下腰,两手着水面接连朝她俩抛洒湖水。王若梅和王若林遭受突然袭击,一边用双手遮挡,一边“啊啊”直叫唤。王若竹和王若松见状,赶紧上前救援,两人从两个方向朝坎钰龙抛洒湖水。坎钰龙十分狼狈,转身将脸朝向湖心。王若梅和王若林趁机反守为攻。坎钰馨见状,赶紧用身体挡住坎钰龙,随即向弟弟和妹妹戏水。坎钰龙回过神来,加入到戏水的行列,一时间,湖水四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湖面上的戏水声连一片。
湖边不远处一条小船上,坎家和高声喊,“喂,我们开船了!”
坎钰馨见了转身朝王若竹喊,“若竹姐姐,开船了。”孩子们听见喊声,停止了戏水。
坎钰龙大声说,“若梅、若林,我们上船了。”他牵着姐妹俩向小船跑去。
等孩子们都上了船。坎家福在船尾摇着双桨,坎家和在船头撑着竹篙。船缓缓地向湖心方向划去。王若竹一手扶着船檐,一手划着清澈湖水,随口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曲子。孩子们立刻一起唱: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
孩子们的歌声,童真淳朴,清脆悠扬,弥漫整个在整个湖面,湖水泛起涟漪,鱼儿跃出水面,白鹭在船儿四周飞翔,似乎都在为孩子们喝彩。
坎家和撑船驶入荷塘。孩子们笑盈盈的,一个个像只快乐的小鸟。他们嘻笑着、嚷嚷着,指手划脚着。有的拾莲花,有的摘莲蓬,有的叠荷叶帽子,有的看鸟儿飞翔……
王若竹采摘下一片荷叶,顺口朗诵道: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坎家福哈哈一笑,拍手叫好,“若竹,好一幅美丽的画卷啊!”
坎钰馨咯咯一笑问,“爸爸,若竹姐姐背的诗,是不是一副小姑娘采莲图啊?”
“若竹,你给妹妹说说。”坎家福说。
王若竹高兴地说,“钰馨说的对。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诗中小姑娘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而是藏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荷叶和穿绿罗裙的小女孩一样的颜色;荷花和小女孩的脸蛋也差不多的颜色,让人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罗裙;哪是荷花,哪是小女孩的脸蛋。采莲的小姑娘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听到歌声,才让人突然想起,这荷塘里有人。”
坎家和笑着说,“若竹,你这书念的真好。”他见王若梅和王若林专注地接莲蓬,呵呵一笑说,“唉,依我看,若梅和若林,是不是那藏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的小姑娘啊。”
孩子们一听,都咯咯咯大笑起来。船缓慢地前行,孩子们欢喜地采摘莲蓬,船舱里的莲蓬渐渐堆成小山。随后,小船驶向岸边。孩子们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坎家福从双湖村回到城里,夜幕已经降临。他刚走到学校侧门,就看见许多人围在馨龙书屋门前。不少人手里提着一袋子的书,似乎是等待他的到来。坎家福见了,心里顿时跃起一团火。他知道,这些家长一定是为他们孩子能够上一中来找他说情的。他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来到书屋。
立刻有人上前和他打招呼,其他人也立马围了上来。坎家福见书屋书架差不多空空,地上、书柜上放着许多烟酒等礼品。于是,他拿起柜台上的座机拨通电话,“王主任,你带10名老师到书屋来,我这有好些家长送的礼品。你们拿去全部登记充公。对,现在就过来。”
吴巧巧挤了他跟前,“家福,你可回来了。美玲去武汉购货了,你看……”
坎家福打断她说,“妈,从明天开始关掉书屋,不再营业。”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熊攀,男,出生于1966年,湖北汉川人。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市委组织部干部、市委党校副校长。先后在《青年文学家》《蒲阳花》《当代作家》《光明网》《湖北日报》《首都头条》及新媒体上发表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及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飘逸的长发》获2021年度《当代作家》年度文学作品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