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山谷子午情
耿志平/甘肃

清明招青翠,谷雨花添岁。每年这个时候的莽莽子午岭,是花的世界,生命的海洋。站在山巅,魂飘仙境。置身林海,形在幻中。鸟鸣为乐,蜂蝶霓虹。
我和杜老师开车在塬上驰骋的时候,看到很多的苹果园,那盛开的花儿,立马吸引了我们的步伐,在一家开着门的果园外,我们停了车,园子用绿色的铁丝网围了起来,大概有四五亩,刚进门的几株树底下,有被旋耕机翻过的痕迹,土质松散,一粒粒土干巴巴的,我想它们一定很饥渴。树上的花儿已经由红变白,有一部分蔫蔫的,显得无精打采,看样子花开了至少一个星期了吧!园子里没有人疏花,大概是前几年疏完花,苹果花受冻,使得它们受了灭顶之灾,人就等结了果子再进行优胜劣汰,这样可以减少损失,也可以省一道工序,省人力物力。
看着可爱的花朵,我们都当起了摄影师,绝不会放过这份美好。前后左右、上下,都给来个特写,尤其是那种含苞待放的,粉色的花苞,更让人喜爱。

杜老师提议从店子沿路看风景然后去太莪,从那里下瓦岗川,再去姊妹湫。路旁的垂柳油油地招着手,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塑料薄膜下的玉米还没有出来,太阳照在上面有点刺眼。农舍的墙上画了乡土味浓郁的画,新农村红瓦白墙,整整齐齐,村部的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静默在那里,因为是中午时分,无人问津。路旁新建的造型各异的砖墙和篱笆墙,还有花园,让曾经脏乱差的农村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我都有点羡慕,如果我也有这么一处院落,种花,种菜,在树下读书写作,安度生活那该多么惬意!
在太莪一处山边的平地上,有一个牛的造型,牛歪着脑袋,弓着腰,好像在耕地,不远处有一个苫了稻草的粮仓,还有一个亭子。多年前这里山大沟深,种地全靠牛驴,路也是土路,用山路十八弯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下雨泥泞不堪,天晴又是黄土飞扬。如今都是水泥路,路边危险的地方都有护栏,再也不怕下雨出不了门了。平田整地,都用机械播种收割,种地也不再是那么劳累和困难了。
山边不时有一两株黄刺玫映入眼帘,只是花开的不多,我们坚信最美的风景还在前面,就沿着崎岖的公路行进。一片金黄色晃在车前,我们都不由自主狂叫起来,杜老师赶紧在平直的地方停车,我急不可耐地飞奔而去,一米多高的树上开满了黄灿灿的花朵,单瓣的花就像绸子一样,不娇贵也不做作,有着野性的美。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把自己的美尽情地绽放。花盆里的花再美,毕竟是温室里的弱苗,不如谷雨时节的山花经得住风雨的洗礼。沟边的杜梨树花将要凋零,没有了原来的洁白。好在有土庄绣线菊的花接替了这份洁白和美丽,那一朵朵花挤在一起,用友好的姿态迎接着来人,不急不躁,不卑不亢。我不知道它是否结果?如果结果会是什么样子?能不能食用?满眼的风景,就像一幅幅巨大的美轮美奂的图画,让人流连忘返。

地棱边的榆杨木叶子嫩绿,我摘了两个嚼了起来,有点苦,记得小时候,春天母亲用它蒸菜疙瘩吃,不过年代久远早已记不得它的味道,也有四十年没吃过了。很想摘一些重温一下,现在吃恐怕早已不是原来的味道了,就放弃了。
我们走走停停拍拍,山谷里的数不清的紫丁香和黄刺玫把连绵不绝的绿色子午岭装点的别具一格,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树已经生机盎然了,成了绿色的海洋。一阵阵幽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野蜂扇着翅膀,贪婪地,聚精会神地吸着花蜜,并不搭理突然造访的远客。叫不上名字的昆虫也在花蕊里觅食,不得不佩服昆虫的聪明。它们绝不会放过这大自然的赐予,定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饱食一季。就像我们这些爱大自然的人绝不会放过花开的时节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沟边的杏子接的很繁,我摘了几个尝了一下有点苦。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词句,可惜还没有燕子的光顾。
每一处的景色都不尽相同,我站在山边扯着嗓子呼喊,自己的声音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和弱小。在大自然里摘掉了口罩,仿佛卸去了盔甲,杜老师说看见这么美的风景,心情舒畅,好像年轻了几岁。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和她来子午岭看风景了,冬天和初春来时,满山萧条,只有林业工人栽种的柏树和松树生机勃勃,别的多少还是让人有点落寞。
因为杜老师下午还要上班,没时间去姊妹湫,我们就顺着山路来到瓦岗川,几头牛悠闲地在河边吃草,水哗哗地流着,不急不缓。红土林上的树绿的可爱,仿佛给它打了一把伞,以前有点发白的土换上了红色的外衣,成了真正的红土林。真得感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黄河象故乡有了这独一无二壮丽景观。走一段路就有一两株桃花灿烂在眼前,塬上的桃花于几天前就凋零了,而这里开的正浓,让我想起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川道里的温度低几度也有莫大的好处,如果和塬上的一样,我们就看不到它的美了。

我们两聊着无关紧要的话题,杜老师说看了这么美的风景,你回去好好写一篇文章。我说最不会描写景物,如果要写就取名《风景这里独好》,话虽这么说,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路旁的秃头花随风摇摆,并不因为无人赏识而自怨自艾,蒲公英,豌豆花和地丁草紫色的花朵也成了不得不看的风景。金黄的油菜花昂首挺胸,盼望着路人赞美的眼神,麦苗迫不及待地疯长着,过不了多久就会丰收在望了。
我从小出生和生长在大山里,对大山有着浓浓的深情,每次去大城市,看着车水马龙,看着高楼大厦心里都觉得空荡荡的,再繁华也不属于我。在这里心里踏实,虽然一草一木都不是我的,但我总觉着自己就是主人,在四季交换中享受那份宁静,那种辽远,那种豁达。

虽然我写不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那样千古流传的美文,但我用自己的拙笔,记录下来,就算没有辜负这迷人的春色和杜老师的舟车劳动之累。
等到洋槐花和狼牙刺开花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不会放弃和辜负这一年一次的壮举,我仿佛已经闻到了洋槐花的幽香,看到了它美丽的身姿。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