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81)
一一传统文化里的人
文:杨忠敏
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大写的人。这是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最显著的标誌。 
天地人为一体。天含四象日月星汉,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天有四态雨雪雷电,如此等等。百般天象会有万般地征相应,江河湖海涨落,山川平原的丰欠,无不是以地物应天象。人在其间,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福祸相依,有无相生。天地人相依相偎,天人感应。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自然生态体系。
南北饮食习惯,东西生活习俗,都是天地造化。人在其间,如果脱离天域地理,就无法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难以解释人文心态的种种现象。
以中药中医为例,这样见物先见人,以人为本的哲思见解,表现出恢宏、精巧、深奥而严谨的人文观。
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到李时珍编写近二百万字的《本草纲目》,中药历经万千年的摸索尝试,终于在明万历年间有了法典式的依据。它探索出自然界可维持和支撑人类生命体系的自然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坚实的保障。 
中医启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完整的中医诊疗体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这些中医典籍,以天人合一和辩证施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突现了中医经天纬地与博大精深的特征。中医视表而探里,剖根而求源,寻标而治本的施治方略,足见古人的睿智和智慧。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人类在宇宙空间如何塑造自我。这也是天人合一命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现如今网络上有关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出类拔萃的文章汗牛充栋洋洋洒洒,这些絮絮叨叨舍本求末的见解,无非是把人性、人格和人品当商品去拍卖。许多人就是在这般精密精巧又精细的自我设计中,丢失了自我。文明史告知世人,只有天地之间,才能容纳下一个人字。任何精思妙想,都是枉然。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寻求着在天地间如何安顿自我、安顿人生、安顿人类。道家讲做个真人,随遇而安,随机而为,无为无不为;儒家讲做个圣人,不虚度年华,有所担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释家倡导做个善人,以善德关顾天下,以善行照顾众生,以善为料理日常。 
中华文化用真人、圣人和善人来阐释天地人这三才之中的人,以如此标准来规范人生,应当说是超越了现实的束缚,让人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寻求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实现人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这就象中药中医一样,秉持着治本之策。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