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79)
一一阅古读今说清心
文:杨忠敏
说起清心二字,既是个热门话题,也算得上是个高维度问题。
说是热门话题,在社会上似乎无论贫富穷达,还是高卑优劣,都把清心当作护心镜挂在胸前,无论真假都装出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至于说内心里,是得到后的满足和喜悦,或是失去后的失落和愤懑,都捂得严严实实,拿捏得恰到好处,保持一幅无谓而又清高姿态,让外人领教本尊清心寡欲的功夫。吴承恩老先生笔下的猪八戒,色心不却,色胆不缩,身心不静,可一路西行的步子没有停一来。这就是人心世态的一个缩影,人心参差,社会向前。悟能之态,也就是世态生态。
说是高维度话题,清心是自古至今,常论常新的问题。巜易经•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秘室,吉凶与民同患。”这里讲到洗心的命题,也就是清心。释家典籍《后汉书•西域传论》“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又论及,佛家千万宗,清心是本源。即是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欲饕餮的时代,清心寡欲更成为沉重而又缠绵、羁绊而又纠结、无意而又缠绕的精神背负!有人在欲罢不能时喊,有人在无可奈何时喊,有人在劫难临头时喊,有人在洗心革面时喊……这轰轰隆隆的马后炮声,都说明心神不清,一片狼藉。 
清心,看似人世间日常生活里零零碎碎的取舍和人际交往中絲絲缕缕的牵挂,其实却是那种高山无影大海无形的高维度的人生哲学。它反映的是人类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一个贯穿时空的世界观问题。
清心的功夫,首先是居心要正。人生在世,正身必先正心。古人认为:正心诚意者,必将有为也。心正、身正、事正、果正,这是人生逻辑,也是冥冥中的法则;其次是,心意要纯。事功起于意念,意念纯洁纯粹,取向正大光明,尽取人心之向,千险无阻,万难可克。这就得人心者得天下,众志成城的本源和依据。最后就是心情要恬静。人生有绕不过的三座大山:即世态、身态和心态。三态统一,关健在心态。心态贵在四字诀一一淡泊、宁静。调适心态,重在内功,知法度而明公私,居大义而量取舍,观远近而度朝暮,在方寸之中安身立命。凡此种种,学儒修道理佛,求做人有德,盼作事有成,清心就是门径。 
话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人文的本质就是清心二字。于其,祷告、祈求、忏悔、救赎,都不如正本清源,在人之初上下点真功夫。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