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走陇南
文/豫南杨
主播/彦彦
20200716
3月29日,我乘高铁,由洛阳龙门来到诸葛伐魏要塞——天水秦州区南。
这里,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曹魏的必经之地。
踏上这遍热土,蜀兵败退,马谡失街亭,张郃被乱箭射死,栩栩如生的画面映入眼帘。
羲皇故里,武侯祠的香火,山神庙的密布,给人留下许多动感的传说。
神奇的向往,驱使我再走这里别出一格的古寨村落。
这里地处秦岭西脉与祁连山交界处,南交四川,西连青藏高原,东交陕西,北通宁夏,为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夏天,日温差较大,中午温度高达38摄氏度,夜晚低到3摄氏度;年降水量接近600毫米,昼晴夜雨天气多,没有大暴雨,常见中雨或小雨,是夏季避暑佳地。
这里的山脉一列连一列,起伏大,间距远,在雨水冲刷下切下,沟壑纵横,谷窄且深。远观山川地表,除点状乔木外,多是露裸黄褐土。登山放眼,露裸的黄褐土全是梯带旱地。旱地荒芜,或黄褐土,或矮杂草,栖息着大量野鸡山兔。山下、山腰的平地里散落着锥体坟墓。坟墓没有墓碑,不显山向,清明扫墓是白黄纸条装饰坟顶。山峰呈半球盖状,较高的山峰多是古寨遗迹。

古寨遗迹呈长方体,面积千余平方米,两个土洞门,四周墙体全是由原山峰体切成的土墙。土墙宽窄不等,有的约30厘米,有的达150厘米,分布着瞭望台,射击孔。围墙外体高多在5米以上,凭借山高势陡,易守难攻。
土层分明,最表层是褐黄土,其下或枣红粘土,或卵石沙层,或灰白颗粒埃。遥想远古江河冲积的平原,随地壳的造山运动,成为今天的断层褶皱地貌,在雨水的洗刷搬运下,为河床提供了大量的沙子,是现代建筑的好材料。
较有名的河名叫清河,河床宽深,水速缓慢,河水清澈,小沁不断,注入黄河上游。泉井甘凉刺骨。
这里人口密度较小,耕地面积多,现代村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古村落分布在半山腰的低洼处,原始窑洞最大内空不足20立方米,小的只有6立方米,灶台、炕床破残不堪。现当代的民房空间都小,进深不足2.5米。房顶天面都是在木架上放圆木檩子,檩子上放榞子,榞子上铺木板,木板上铺泥巴,泥巴上盖瓦。屋脊较高,装饰鸟兽。屋檐前后对称托出,同屋脊两端协调翘起,呈亭阁样式。古今民房的大门都矮小,与正房异向。今天的乡镇建设要比我的家乡落后二十年,乡政府机关办公房屋仅像豫南的一个村部。

走遍村落,少见青年,多见老人。老人头发蓬乱焦黄,脸面红褐色,背背筐子,小解不分场地。妇女头系纱布方巾,带大帽子,普通话不容易听懂。农户人家,以面食为主,农忙时节,一日三餐,闲时一天只吃两顿或一顿饭。男性压力大,单身男子随处可见,多数男孩初中毕业后就去外地学手艺,打工攒钱,目标娶媳妇。女孩珍贵,悠闲读完高中,高考落选后走进我国东南部地区,回家成家立业的很少,及个别嫁在本地的,彩礼特别丰厚。男女婚嫁年龄都小,四十岁抱孙子的家庭普遍。女性背伦时,男子视为常态。
这里没有什么奇特物产,晒干的蒲公英卖价一元钱一斤。各乡镇贸易交流时间不一,每月三、六、九或二、五、八或一、四、七逢集,交易时间多在上午九至十一点之间,集市场面不如昔日河棚的一条老街。集市一条街,逢集摆地摊,多日用品,没有像样的饭店,只有小吃,不是逢集日,街道没有喝酒吃饭的地方。
这里农耕是小型机械,全是旱地作物,一年一熟,植物生长慢,时令季节要比大别山地区晚40多天,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玉米、土豆、油菜、黄(胡)麻,单位面积的产量低,广种薄收,地边沟坎的杂草比庄稼茂高。林木是杨柳、槐树、扁柏,到处可见苹果园。
果业,多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对壮年夫妇,常年守候一亩左右的果园,从剪枝、除草、选果、套袋,到包装、销售,投入时间长达八个多月,能收2万多元。

养牛养羊,又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不同的家庭,养殖的数量不等。有的圈养,有的散养。圈养的家庭较富裕,养的数量较多。散养的家庭较为贫寒,有的一人一年专放养2条牛或4条羊,每年只能减半出售,一人一年只能收入1万元左右。
力工劳务,也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每天约六点三十,三五结队的中年男女,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离家去工地,傍晚近七点三十回家。用工方中午管一顿饭,开女日工钱100元,男日工钱130元。若不管一顿的,每人每天多10元。在菜棚锄草的女工,每人每天65元。
人们崇拜诸葛亮鼎立蜀国的谋略,没有人去反思马谡失街亭的过错是统治阶级的决策之误,也没有人去考究:诸葛亮六伐曹魏都是告败而归的原因。
武侯祠、山神庙的神教思想根深蒂固,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淳朴善良的陇南良民。
新农村的建设在不断加快,食用黄河上游支流洮河水,中贵天燃气贯穿南北,移民下山成果显著,两个儿子的家庭可分得政府的一套新房。一个儿子的家庭,个人出一万元,也可以分得一套新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秦州南区的明天,将是陇上江南。


作者简介:豫南杨,河南新县人,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通教育,知谱学,懂日理,晓礼仪,擅长氏源姓始探究,喜录民间奇闻轶事,代表性作品有《杨氏宗谱》,重建的“杨公祠”,命名的“斋醮堂”,撰写的杨氏始祖夫妇碑文和公祠版面图文,出版发行的校本教材《村落文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