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轮滚滚
胥全迎
说起车子,不得不先说说我们淮阴地区及清江市以前农村用的手推车。
何为手推车?一个木制的轱辘,架上中间高(半个轮包起来)两边低(各约1.2米长,0.8米宽)的车架,用布条编织成约二寸宽的牵绊带挂在车把两头,套在推车人的脖子上,装上货(粮食、柴禾、猪羊鸡鸭、饲料肥料等),也可以载人,掌握好平衡就行。一声吆喝,农民兄弟“小车不倒只管推”……

伟大的淮海战役胜利之后,陈毅曾深情地用他那抑扬顿挫的川音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乡们用手推车推出来的哟!”
这里,我要提及197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电影,片名就是《车轮滚滚》。其片中字幕打出的制片“军事顾问”,就是当时任淮阴军分区司令员的车吉林。该片反映的就是淮海战役中,老乡用手推车支援解放军的故事。
我注意到:在整个黄淮海平原地区,农村基本上都用此手推车。这种手推车,适用黄淮海平原旱作物区,既可下“湖”(淮阴北乡农民对耕种的田地的称呼),又可用作运输工具,方便、适用。它的历史肯定很长。以前用木制的轮,后来就用钢丝大圈橡胶轮了。这种手推车,直到八十年代的淮阴农村,甚至清江市城里,还依然可见。后来逐渐被手扶拖拉机所替代。
还有什么车呢?
一是人力平板车。两个轮子架上一副约两米长的平板车架,这种车直到现在仍然常见,如拖长长的建筑钢筋,这车优势尽显。我们小时候写学雷锋的作文,往往就是描写帮助工人农民叔叔推平板车上坡的场景与心里活动。

二是人力黄包车。这种车,年轻的朋友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没见过,但是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司空见惯。一般地下党接头或撤离时大都乘坐黄包车,且车夫往往就是地下党。文革前,我们清江市的街头,尤其是车站码头附近,黄包车还真不少。两根U字形的长长的拉杆,一个仅够两个瘦子同乘的车椅,上有雨蓬,前有布帘,车夫提起拉杆后,乘客向后仰身,脚踏在略高的踏板上,真舒服! 正因为乘车人坐着太舒服,拉车人拉得太辛苦,所以此种人力车被批判为“封资修老爷小姐欺压劳动人民的工具”。
文革后,人力黄包车在市面上逐步绝迹了。

三是人力三轮车。这人力三轮车生命力极为顽强。自其出世以来,使用频率不断提高,而且还蔓延至大中小城市的角角落落。开始是人力踏的,后来有人为其装上了燃油小马达,哒——哒——哒声音很响的招摇过市。

近年来,蓄电池类的助力三轮车遍地开花。我们这个城市就曾规定淮海南北路不允许(运营的)三轮车通行,有的是乱停乱放,影响交通与民生。引得三轮车主同警察打起“游击战”。电动三轮车成为城市公安交警和城管最头疼的管理对象。

说起汽车,文革之前,清江市除了淮汽公司二个客车队(江苏省第62.64汽车队)和一个货车队(江苏省第63汽车队),每个车队50辆车左右。文革中又建了一个备战的704车队外,很少有单位自备车辆的。那时候,什么汽配公司、公路站等,仿佛就是为淮汽公司服务的。

我有一次同老朋友、1964年就参加公交工作的朱元华大哥聊天,聊起清江市公交事业的发展情况。据他介绍:1958年前,清江市搬运公司原有“汽马车办事处”,设在石码头街(现承德路移动公司大楼附近),以骡马车运输为主,又购了几部客货车。除解放牌之外,有嘎斯51、63,还有松花江和道奇等牌。大约1958年,清江市搬运公司成立“汽车办事处”(淮安市公交公司的前身),该处搬至人民路(现石塔湖少年宫处),购置了7部公交车。公司从优秀的新招收的员工中,挑选了朱元成、钱永华、赵福华、王善钧等几人,学习驾驶,成为清江市首批公交车的驾驶员。
1路车,就是1958年开通的清江市最早的公交线路。先从小营开到博古路,后才向南延伸至城南。这1路到现在依然是市区线路最长、载客量最大的公交线路。因为清江市首批公交车驾驶员之一的朱元成,就是朱元华之兄。所以,那段时期的情况,朱元华大哥说的准确可信。
2路车,大约1970年开通,先从水渡口开至清江棉纺织厂,后调整为从淮海广场沿淮海路、河北路、人民路、环城路、大庆路、解放路、化工路,开往橡胶厂(西橡胶)。 我1980年退伍分配到石化厂,家住老车站(现乐天玛特对面),可没少坐2路车。这两条公交线路曾在市区独领风骚多年,以后的线路,都是1 、2路的小兄弟了。

多少年来,两淮班(清江至淮城)一直由淮汽公司开辟与经营。1983年成立淮阴市后,市公交公司与淮汽公司为经营两淮班,产生过激烈的矛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需要,两淮之间交通公交化应成为常态,故两淮班逐步由市公交公司经营了。
当年,市区的小轿车很少,见到一部吉普都觉稀奇。六、七十年代,北京汽车制造厂出产的“北京”牌吉普越野车,曾风靡一时。1966年毛主席接见百万红卫兵的敞篷车,就是此型号的车。八十年代初,南京汽车制造厂曾出产过"大桥牌"吉普车,高仿“北京”牌吉普,按照现在的话说:“山寨”地绝对!哪个单位若拥有一辆,很了不起,很值得羡慕。
记得1980年的一天,清江市委书记徐俊来清江石化厂找何寿凯书记调研,他们在办公室交谈,徐俊书记的座驾—上海牌轿车停在外面,黑亮亮地轿车显得威风凛凛,引得不少干部职工驻足观赏。此时,徐俊书记的“书记”也不失时机的用鸡毛掸,对轿车上下左右拂其灰尘,其动作很优雅、神情很优越……

改革开放后,轿车在内地发展很快,机关单位很快就配备了轿车。那时,基本上都风行日系车,像丰田、三菱等,欧美轿车随后才来。国产的红旗、上海、北京、大桥牌等,先后停产或被合资……上海中德合资的桑塔纳轿车一度占据市场绝大多数份额。可以说,只要有轿车的单位,都会有桑塔纳。

我于1994年担任厂长时,先用的是一辆其他企业抵债的日产尼桑,驾驶方向盘设在右边的,适合英国、香港等地使用。车子虽然很好,但是配件、修理等不方便。后来,我用于抵购煤款了。那时候车子供应十分紧张,找关系,到上海订购了一辆金黄色的桑塔纳使用。我说:国产车也是棒棒的。
1999年9月9日淮钢公司短流程炼轧钢生产线全面建成投产庆典,我担任庆典办公室主任。在中央电台摄像记者的镜头下,我们安排前来祝贺的客户的200多辆轿车,跟随巡游车队一起经过市政府和淮海路,以壮声势。市民说:淮钢不愧为大企业,有实力!
再说说我们这个城市的出租车吧。大概1995至1996年,淮阴市的大街上,涌现出许多小面包车作为出租车四处乱跑。我记得不少是价值2-3万元的昌河牌小面包车,填补了市区交通的空白(当时有友谊汽车出租公司的少量小轿车出租)。一大家5--6人,起步价5元钱,深受市民欢迎,只是那车的档次推扳了些。
1998年我去徐州开会,看到那徐州街头跑的出租车虽是档次不高,但却都是正儿八经的轿车型出租车。我当时想:淮阴还是落后呀。
谁曾想,时代发展的脚步实在迈得实在太快了。从轿车是权贵、财富的象征,到现在大街小巷满眼都是轿车,停都没地方停。路修了一条又一条,拓了又拓,但依然是堵了又堵。这城市里人人抱怨的雾霾,一半以上是来自汽车的尾气。

再说一段同车轮有关的话:1986年,胡耀邦同志来淮阴大地视察。在瞻仰了驸马巷的周总理故居后,题写了“全党楷模”四个大字。随后,他在省委书记韩培信的陪同下,前往涟水视察。胡耀邦在任上,几乎跑遍了全国大多数县。那时,淮阴大地基本上都是砂石路。路上,胡耀邦同志说了一句:车轮滚滚,灰尘滚滚……当时市机关传达过的。

淮阴市实行”三淮一体“的发展战略,于2001年更名为淮安市。城市框架拉大,城市公交得以更大的发展。不仅公交车线路增加、班次增加,还开通了市区至涟水、洪泽、白马湖旅游区的区际公交班车。更使淮安人骄傲的——全国城市主城区最长的有轨电车,穿梭般奔跑在主城区和古城区之间,引得湖北黄石市等地的领导和专业人士前来考察。淮安市内环高架高速路正准备拆迁;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铁路正紧张地施工;宁淮、合淮、淮新高速铁路正紧锣密鼓地规划推进。

旭日冉冉、车轮滚滚。淮安:你如同一列驶向现代化的高速列车,风驰电掣,滚滚向前……

2016.8.18首发《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