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山上军旗红
一一难忘在玉溪军分区工作的岁月
〇李正贤

李正贤,男,1942年5月生,汉族,云南寻甸人。中共党员,先后历任过野战军的师政委、边防守备师政委、军分区政委至到退休,陆军大校。军旅40年从没离开过云南边防线,是一位戎马一生守卫祖国边疆的“老边防"。
他于1958年12月入伍,在闻名全军的“风雪丫口排”即驻怒江边防13团3营任战士、班长、排长,团司令部作训参谋,1营1连指导员;1969年历任32师政治部秘书科党办秘书、组织科副科长;1980年任95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1982年任96团政委;1983年任32师副政委;1983年任32师政委;1986年任守备二师政委;1990年任玉溪军分区政委。1997年5月光荣退休。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4年参加老山防御作战。连续两届云南省人大代表。
编者有幸曾是李政委所在部队的兵,在老首长的领导下从事过宣传文化工作。在我的忆中,他从副科长到团副政委,从副政委到政委是一年内提任;从团委任师的副政委、政委也是一年时间,四年连升4级,当年也不多见。
1983年我调到军司令部工作后与老首长很少见面。直到李政委从转战到玉溪军分区1997年退休住在昆明后我们经常在一起。当年在职时,那讲话干脆、说一不二、雷励风行、威严果敢的作风就像军事主官,分析问题全面高度、应对处置急难险情沉着冷静的风格,又是个地道的“老政工”。
如今,80岁的他时刻关心怀念老部队老战友,他身退心不退,著有《我经历的那些事》一书,还组织老部队战友们编写《澜沧江雄师》、《红河堡垒 滇南雄师》。最近,他又提笔撰写《难忘在玉溪军分过工作的岁月》。他说80岁了,把这个心愿完成之后,不留下遗憾。
一一编者

1990年10月,云南省军区部分师团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配备,我从成都军区驻蒙自的守备二师政委调任玉溪军分区政委,驻文山的守备一师副师长杨旭先同志担任玉溪军分区司令员,省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张德元同志担任玉溪军分区参谋长,思茅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远祥同志调任玉溪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玉溪军分区原班子成员,徐荣根副司令员、后勤部施留荣部长留任,这是我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个工作岗位,直到1997年5月离任退休。在此以后的7年零7个月,我们这届班子在省军区党委、机关和玉溪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班子工作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艰苦奋斗,奋勇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使玉溪军分区各项工作跨入到了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的先进行列。

任职七年多来,我和班子成员一道,在原有基础上,筹措400余万元资金,新建了玉溪民兵训练基地;筹措200余万元资金,新建了军分区办公大楼;筹措20余万元资金,新建了机关食堂和军教室;集资50余万元,建盖了机关干部宿舍楼和新建了退休干部楼。在机关安装了程控电话,新配备了5辆公务用车,地委还配备了一辆奥迪轿车。通过协调,从1991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区民兵建设工作经费,解决了全区9个县(市、区)人武部的民兵训练基地、民兵武器仓库、干部住房以及交通等问题。军分区狠抓了机关大院建设,加固了军分区的营房围墙。严整了营门哨兵,杜绝了社会人员随便出入营区。整修营区道路,种树、栽花、植草,绿化美化环境,让营区变成一座花园。整修了灯光球场,组织司政后机关干部、干休所离退休人员、分区兰球队员,每到节假日开展比赛,职工家属子女都来看球赛,大家拍手加油,好不热闹。有时,地委领导也来参加比赛,和分区官兵们加深了军地间的感情。1992年,军分区领导带领机关人员,去守备2师、1师索要有特长的医生、新闻报道员、驾驶员。还学习了守备2师的会议讲堂、荣誉室等设施,回来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大大提高了军分区的文化内涵。大家都说,玉溪军分区,真的旧貌换新颜了。讯工具焕然一新。军分区和4个县(市、区)人武部党委被省军区表彰为先进党委,军分区的民兵通信装备管理、民兵基层建设、行政管理、安全工作、转业干部安置、民兵刊授教育、营院建设以及干休所工作,分别被总部和两级军区表彰为先进。有29名同志晋升为师团职干部,军分区后勤部长施留荣被提拔为迪庆军分区副司令员,这是分区几十年来,唯独一个由后勤干部晋升为军事干部的;军分区女干部曾敏,由于在部队勤奋学习,工作出色,从后勤分队调到机关工作。转业地方后在多个部门担任领导,现任玉溪市副市长;华宁县民兵连指导员岑化武,时任玉溪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主任,他当指导员时带领民兵连种植的“宫川柑橘”被指定为北京亚运会专供产品,深受市场的欢迎。这几年间有178人次调整提拔使用、25名战士立功受奖,这几年,军分区狠抓了机关大院建设,加固了军分区的营房围墙。严整了营门哨兵,杜绝了社会人员随便进出营区。整修营区道路,种树、栽花、植草,绿化美化环境,让营区变成一座花园。整修了灯光球场,组织司政后机关干部、干休所离退休人员、分区篮球队员,每到节假日开展比赛,职工家属子女都来看球赛,大家拍手加油,好不热闹。有时,地委领导也来参加比赛,和分区官兵们加深了军地间的感情。1992年,军分区领导带领机关人员,去守备2师、1师索要有特长的医护人员、新闻报道员和驾驶员等人才,充实了分区急需骨干。同时派人去学习借鉴了守备2师的会议讲堂、荣誉室等设置,回来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大大提高了军分区的文化内涵。大家都说,玉溪军分区,真的旧貌换新颜了。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视察玉溪时接见
狠抓党委班子和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1990年,新班子上任后的第一次党委会,做出了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决定,“立一个好规矩、树一个好形象、兴一个好风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是注重加强学习。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自觉把学习放在首位,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学,力求学的深一些、理解的透一点,用理论武装头脑,解决自身存在问题。我们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偏大,任职时间较长,客观上已经“职务到头、军衔到顶、年龄到限”,提拔、转业都无指望,按理说都可以悠闲度日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高标准、严要求,讲政治、守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看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清正廉洁、勤政廉政,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主要时间精力都放在工作上、用在分区建设上,为机关、部队作出了表率。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班子团结,充分发挥整体实力。团结是党委班子的命根子,没有团结就没有一切,有了团结就有了一切。我们把党委的团结作为第一要务来抓,要求党委成员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党委的团结,有利于党委团结的话就讲,有利于党委团结的事就做,反之就不讲不做,对讲团结、顾大局的人和事,就鼓励表扬,反之就批评教育。在党委班子成员中形成了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的良好风气,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形成了合心、合力、合拍的良好氛围。凡属重大问题,都须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从没有出现过“家长制”、“一言堂”和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每年召开两次党委民主生活会,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党委的风气搞正,把原则性、战斗性增强,使之真正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是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没有高效的办事机关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很难把建设和工作搞上去,而党委的各项决策,要靠机关去抓落实。军分区机关干部,老同志较多,思想稳定,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劲头不足、朝气不够、方法不多,还认为在军分区工作,就是“瓶子里的苍蝇,前途光明,没有出路”,熬到时间就转业。

△时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李杰(左)等首长在玉溪军分区检查武器装备
针对这些问题,党委决定进行教育整顿,定期组织述职讲评,使大家认识到,混日子、等转业不行,熬年头、等调职不行,跑官要官更不行,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自己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打铁还要自身硬,个人的前途要靠自己。军分区每年安排30天的机关业务训练,拿出部分资金,组织61人次参加大专培训班,使90%以上机关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注重搞好传帮带,手把手地教公文写作的技巧、教沟通协调的方法,每年安排机关科长背背包、坐班车下基层民兵连队蹲点一个月,结束后要上报自己撰写的调研报告。干部们纷纷表示:当初觉得拿锄头干劳动,流多少汗都不觉得累,而拿笔杆子写材料,却难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现在通过这几年的锻炼,虽然苦了一点、累了一点,但是学到了真本事,不仅在部队上用得到,就是将来转业到地方工作也能用得上,还能成为工作骨干。我们不仅给机关干部交工作、压担子,也关心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新建了集资住房和机关食堂,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液化气灶、有线电视;把小庙街空闲营房改造成临街铺面对外出租,分区招待所对外开放,利用分区民兵训练基地的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搞生产经营,每年30余万的收入全部用于改善机关干部的生活;在干部家属就业安置、子女入学入托方面,只要有任何困难,分区领导都会出面帮助解决,就这样,党委和机关,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军分区的各项建设推向前进。

狠抓军事训练
努力提高部队和民兵预备役战斗力
军分区和各县(市、区)人武部党委,切实把军事训练摆在中心位置,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标准,认真抓落实。一是抓住干部训练这个重点。各级干部战时是指挥打战的指挥员,平时是军事训练的组织者和教练员,其素质高低对提高部队和民兵训练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把提高干部军事素质作为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搞好干部训练。5次组织干部教学法集训,3次组织封闭式称职训练,有58名同志被两级军区评定为“四会”教练员和优秀教员,干部的军事素质和组训能力明显提高。

△时任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朱成有(右)在军分区检查工作
1993年12月,军分区首长机关高质量地完成了省军区组织的“12.17”民兵快速动员演练,省军区导调组给予了高度评价;1995年9月,军分区、人武部两级首长机关,圆满完成了“9.5”快速兵员动员室内作业演习,进一步掌握了战争动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得到了省军区的充分肯定;1996年,又圆满完成了玉溪地区作战预案的拟制。二是抓住应急分队建设这个重点。民兵应急分队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应付紧急情况的突击队,只有把这支“拳头”力量建设好,才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我们在完成每年1650名民兵新训任务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强民兵应急分队的基础训练,反复进行勤务、巡逻、格斗、防暴等针对性、实用性科目的演练,统一购置服装,配备防暴器材,完善通信设施,进行防案演练,组织军事比武,有力提高了民兵应急分队的整体素质。

1992年6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发表三十周年,军分区组织全区20个基干民兵连队1400人,在地区体育场举行阅兵式,邀请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同志、云南省军区司令员姚双龙同志检阅部队,玉溪地区党政领导和各族各界群众现场观摩,阅兵式结束后,民兵分队列队通过玉溪街头,受到沿途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充分展示了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民兵应急分队军事训练的成果,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1993年7月,军分区组织9个县(市、区)民兵应急分队各一个班,在通海民兵训练基地进行了军事大比武,检验军事训练成果;1996年8月,军分区抽组民兵尖子参加省农运会“军事三项”比赛,夺得金牌,为全区人民争了光。民兵应急分队的优良军事素质,在实践中转化为了较强的战斗力,在配合地方进行严打斗争、处理突发事件、完成艰难险重任务中,为玉溪地区各项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是抓好专业技术兵训练这个重点。随着我军装备现代化和编制体制调整,技术兵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991年,我区专业技术兵训练总数增加到976名,占训练任务数的60%,军分区和县(市、区)人武部加强了对专业技术兵的训练工作,在经费、人力、物资上给予重点保障,先后完成了玉溪民兵工程兵和江川县民兵舟桥训练,研究、摸索、总结了一套训练的新路子。难度较大的报务员、军械员由军分区统一集中训练,经严密组织考核,各科成绩均在良好以上,培养储备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八年共征集6813名新兵,为部队输送了大批合格兵员,峨山县创造了31年兵员征集工作无退兵的优异成绩,受到了成都军区、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军区和玉溪行署、玉溪军分区的表彰奖励。军分区利用民兵训练基地,创办“少年军校”,各县(市、区)也利用民兵训练基地,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训练学生和教师骨干35470余人次,增强了全民国防意识,收到了良好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狠抓正规化建设
军分区的正规化建设成效明显。在县(市、区)人武部移交地方以后,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端着地方的碗,干着地方的事,没必要搞啥正规化了吧。军分区也有部分干部认为:内地军分区即不带兵,也没有下属,不必要那么正规嘛。因而,正规化意识差,作风松散,纪律松弛,军容不整,部分干部随意地在办公室、值班室打扑克、下象棋;有的人武部干部穿拖鞋上班,带大烟筒进办公室,着便装到军分区开会、办事,损害了军队形象。面对这些问题,分区党委认为,要像抓部队一样抓军分区机关和人武部的正规化建设,我们从严从实出发,严格贯彻执行条令条例,在三个狠抓上下功夫,见成效。一是从学习条令条例入手,抓整顿,抓集训。针对存在问题,反复进行以学习条令条例为重点的教育整顿,严格用条令条例这把尺子来衡量正规化建设标准,一项一项加以对照,找出差距,抓好落实,纠正歪风邪气,树立昂扬正气,使广大官兵认识到,作为革命军人,必须严格遵守军队的条令条例,不管是野战军,还是内地军分区、人武部,都要坚决执行,不能有丝毫的特殊。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基础上,多次举办以学习贯彻条令条例为基本内容的集训,培育塑造广大官兵良好的军人形象。

1993年3月和9月,军分区两次集中机关干部、专武干部,举办了以“练兵的动作、过兵的生活、找兵的感觉、树立军人形象”为主题的封闭式强化训练,从一招一式、一举一动练起来,逐项达标,逐个定型,用严格的队列动作,培育严整的军容军姿和严肃认真、紧张有序的工作作风,协调一致、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二是从点滴入手抓养成。从出早操、上下班、交接班、请示报告等一日生活制度抓起,党委“一班人”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做好标杆。人武部干部到军分区开会学习,不仅着装要整齐,同样要出早操。

1994年,云南省军区在玉溪组织召开正规化建设现场会,来自全省各地州军分区的参会领导,观摩了阅兵分列式,参观了玉溪、江川、通海三个人武部,与会各级领导对玉溪军分区的正规化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基层建设,是民兵工作的重点,通过努力,全区289个基干民兵连,实现了三年全部达标的目标。1993年1月,军分区组织机关和县(市、区)人武部主要领导38人,对上一年度达标的33个基层人武部和97个基干民兵连进行了检查考核验收,树立了基层民兵建设十面红旗,成都军区《战旗报》、《西南民兵》和《云南国防》杂志分别刊登转载了这些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1994年4月,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玉溪召开了民兵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地委书记尧辉彬同志作了《做好新时期党管武装工作 使民兵预备役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交流发言,我代表军分区党委介绍了《切实加强基层建设 努力提高民兵战斗力》的经验做法。我区基层民兵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地方“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狠抓参建参治,充分发挥民兵作用
组织民兵参加经济建设,走富民强兵之路,是新时期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的根本途径。我区的民兵以劳养武工作起步较早,1988年,军分区就在华宁县召开了现场会。199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曲靖召开现场会后,玉溪地委、行署和军分区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发动民兵参加经济建设的决定》,组织观摩团到曲靖参观学习,又在新平县召开了地县主要领导和行署17个部门共140人参加的民兵参加经济建设经验交流暨表彰会,新平县人武部党委,带领民兵艰苦创业,创办以劳养武基地43个共3140余亩,年创利税140多万元;易门县人武部办起了砂石砖厂,各乡镇人武部先后投资190余万元,办起了19个以劳养武经济实体;玉溪市人武部,发动民兵立足本职做贡献,仅大营街镇72家乡镇企业中,民兵人数就有5000余人,占到职工总数的90%,民兵担任正副厂长、正副经理的就有64人;华宁县午山柑橘场民兵连,用科技手段实验种植的“宫川”柑橘被指定为北京亚运会专供食品。全区共组织19万多民兵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基层民兵连创办经济实体124个,年纯收入达到200余万元,用于民兵活动的经费有70余万元,帮助407户贫困户解决了温饱,摆脱了贫困。

抓好民兵参建参治工作,是民兵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民兵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1990年11月,玉溪发生了“11.19”突发事件,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不法分子的煽动下,冲击首脑机关,挟持地方领导,阻断交通要道,造成治安混乱,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军分区党委把办公楼作为地委、行署的临时办公地点,并在深夜派出几个小组,分别把地委行署领导接到军分区。为安全起见又把他们送到14集团军工兵团驻地,地委书记段阳春同志一直居住在军分区,在此期间,军分区出动2500余人次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维护社会治安,昼夜站岗执勤,守卫重要目标,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1993年8月,通海县发生了“8.13”群众械斗事件,县人武部接到命令后,不到一小时就收拢了285名民兵集结待命,组织125名民兵在重点部位进行防卫,为事件的妥善解决做出了贡献;1994年,在国家30亿元玉溪卷烟厂改扩建工程工地,价值2亿多元的进口卷烟生产设备的部分零件多次被盗,玉溪市人武部派出40余名民兵进驻工地执行守卫任务,,确保了重点工程的安全;1995年11月10日,新平县人武部发生一起持枪杀人案,军分区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果断指挥,一举击毙了持枪歹徒。七年多来,全区共出动民兵168500人次,配合公安机关巡逻执勤,抓捕犯罪分子,参与破案31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18人,小偷小摸人员823人,缴获各类管制器具162件,赃物1849件,赃款98750元,为保一方平安,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兵队伍在完成艰难险阻任务中也发挥了突击队作用。1994年7月,新平县嘎洒乡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28间房屋、2个农贸市场被冲毁,县人武部先后调集2560名民兵投入抢险救灾,奋战7个昼夜,把灾害造成的损害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受到地委、行署和军分区的通报表彰;1994年11月,华宁县白龙水库出现险情,下游5万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县人武部紧急动员8个民兵连950人,在军分区和人武部主要领导率领下,仅2个小时就集结到位,立即投入抢险救灾,期间又遭遇暴雨引发的洪水,3天时间里,共搬运沙袋8000多包,堵住了漏水口,排除了险情,保住了大坝。七年多来,全区共出动护林防火、抢险救灾民兵分队330支,民兵14万人次,扑灭山火268起,抢险救灾196次,挽回经济损失2千多万元。民兵,真正成为了一支完成处突维稳、护林防火、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的主力军和突击队。


圆满完成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任务
人武部改交地方十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将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这是新时期加强军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玉溪地委、行署和军分区,站在国家、军队建设的高度,讲政治、顾大局,不打折扣地坚决贯彻执行中发(1995)12号文件精神,把收归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党政军一把手亲自抓,地方有关部门和军队密切合作配合,精心组织实施,地委专门下发了(1996)7号文件,军分区党委机关闻令而动,迅速派出9个工作组,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分赴9个县(市、区)人武部,指导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结合“五查五看五比”(查政治看坚定比一致、查思想看觉悟比境界、查职责看工作比贡献、查纪律看严格比自觉)活动,使全体人武部干部、职工思想统一,精神饱满,始终把党的要求放在第一位,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按照时限要求于3月28日完成全部收归任务,达到了军队、地方、个人三满意。4月1日,各人武部正式挂牌,成为军队建制序列。4月3日,军分区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要求人武部开好头、起好步、走上路,及时调整适应新的体制编制需要,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轨。


我在玉溪军分区任职七年多,深刻体会到,军分区政委的岗位与作战师政委的岗位相比,丝毫都不轻松,不仅要做好军队工作,还要做好地方工作。要想有地位,必须有作为,我们军分区作为地委的军事部、行署的兵役机关,相互之间非常融洽,各项福利待遇都会把军分区纳入计划,一并考虑安排(比如玉溪香烟,每年都给军分区3件);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到基层检查工作,有时也要军分区领导同行,军分区领导到人武部检查指导,县领导也要来陪同;地委讨论重大问题,军分区领导必须参加,特别是研究干部问题,有时不在玉溪,也要打电话征求意见,个别干部难定时,要征求部队意见再定;凡是有军队领导到玉溪卷烟厂参观考察,都要通知军分区领导前来陪同。


我在玉溪工作期间,得到了各方的关心照顾。1992年,上级组织考虑我是老边防,安排我和夫人到厦门的南京军区疗养院疗养,期间,参观游览了鼓浪屿、日光岩和石狮、泉州的著名旅游景点;

1993年,我和杨统时去上海参加全军宣传报道工作座谈会,参观游览了上海外滩、东方明珠电视台等景点。

会议结束后,经上级批准又转道去往南京,瞻仰了中山陵和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原32师工兵科科长,后转业至江苏省苏州市任城管局局长的胡东年战友,听说我们在上海开会,专程驾车到上海接我们去苏州他家里看看,陪同我们游览了著名的江南园林拙政园等景点,还参观了建设中的新加坡工业园,并到常熟市看望转业在市工商局工作的原守备二师干部科干事陈国兴战友,游览了浩渺芦苇荡里的“春来茶馆”,接着去往杭州,欣赏了西湖美景,拜敬了岳飞庙,然后乘船顺大运河前往绍兴,原32师报道组的小郭接到我们,参观游览了周总理故居、鲁迅故居和秋瑾铜像,还到溪口蒋介石旧居看了看,最后,我们乘飞机、轮船到达重庆,13军的陈培忠政委热情接待了我们,专门安排管理处处长陪我们参观游览了重庆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非常感谢这一路上各位战友的接待陪伴;

1995年,我以玉溪市政协副主席身份,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常自喜同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查大林同志一道,率考察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考察学习,当时,我的出访是经过总政批准的;1996年,地委安排我和夫人,以及地区纪委刘书记、军分区政治部张凯副主任等同志一道,前往广西北海和广东的珠海、深圳等地参观考察。


1997年5月,我光荣退休了,地委专门欢送我,派李建新科长到昆明购买了一台日本产微波炉给我留作纪念品。退休后,军分区在位的领导和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张凯、祝正喜、谢会卿、雷华中、李黎、周文云、李云发、李杰、刘成等同志,每年春节、建军节,都要派车到昆明把我们几个退休的老同志接到玉溪过节,一直坚持了七八年的时间。直到现在,李云发和李启辉战友,每到春节,还会到昆明来看望我,请我吃饭,所有这些,我都铭记于心、感激不尽!
〇图文编辑:艾宗升、曾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