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氏万寿堂中医学研究》上线启动引发中医大健康之外的故事
一一且听老校长赵安业慢慢道来
题注,我们这些研究"万寿堂中医"的系列文章将在《赵氏万寿堂中医学研究创刊号》刊岀,大约23万字左右,正规岀版社岀版。
梅 雪
在大气磅礴、史诗恢宏的《医圣颂》主题曲中,第五届仲景论坛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中医药的研究者、爱好者参加论坛,为本次论坛增添了绚丽的华彩。
论坛特邀师承家传模式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范永生,流派传承模式代表——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三部六病学派传人马文辉,自学成才模式代表——国医大师唐祖宣,中药加工炮制传承代表——全国名老中医、中药大家祝之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会长陈明,现代院校传承模式代表——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原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惠勇,民办公助传承模式代表——原张仲景国医大学副校长赵安业,书院静修崇典模式(仲景书院)代表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桂延耀,就各自专长发表意见和看法。
对话嘉宾登台,展开了一问一答式的精彩对话。专家们就中医药学术传承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医药法的出台是对师承模式的认可,对传统的传承模式如何创新和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祝之友就如何传承发扬传统中药炮制手法谈了个人的意见和看法;陈明分析了中医药学术传承模式的类别和特点;黄惠勇阐述了院校教育的优势和不足;赵安业老校长分析了当前民办公助模式面临的困难,兴起和运作。
有关专家认为师承可分为师带徒型、家传型,其特点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可将老师的一技之长完全学到手,临床上运用起来更加娴熟;而家传型的师承有更好的优势,父辈会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后代。但师承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只跟一个老师,局限于一个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而院校派的学生知识面要相对广泛。所以,师承教育可以再提升,今后可以多个老师带多个学徒,同时处理好个性和普遍性的关系,这样师承教育的局限性就可以得到改善;反过来对于院校教育来说,可以将师承教育的优点嫁接过来,倡导一种全新培育模式,更好地促进师承教育和流派的发展。
中医药效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更高层的理论体系包容不同的辩证体系,包括它的辩证和对症处理,没有流派局限,什么药方有效就用什么方。而中医的发展也应该具有包容性,仲景学说体系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作为仲景传人,中医更应该具有包容性,不仅包容传统、包容不同流派,同时还要包容现代。
唐祖宣、赵安业结合自己自学中医的经历,总结出学好中医必须读好经典;勤于实践,看病不能脱离临床,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写好病历,打好临床基础;要将中医药继承好、使用好、发展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