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是 瑞 丽 人
——写于支边五十周年
〇梁蜀生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往昔的岁月之潮便喷涌而泻。要不是看到利胜战友《支边云南五十年有感》,我还差点忘记了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五十年了,整整半个世纪啊。如果是一个人的话,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算起,他已进入知天命的年龄。有时候我总在想,能有第二个五十年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寥寥无几,那么对我们“过六奔七”的人来说,第一个五十年又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意味着一个人走向老年,那只是一个生理计时的概念。从我们的心理状态来看,这五十年却是阅历的磋砣和经历的积淀。而正是这是这种阅历和经历的交织,便让人回想起在我们的生命之旅中许多难以忘却的往事。

这些往事就像我人生的辞海,只要按词组查索便会跳出想要地名、人物和事由。于是,“瑞丽”便成了我要查索的第一个名词,因为初识它是在五十年前的今天,再知它是五十年后的今日。
说实话,尽管地处“天涯地角”,这曾是一个作家对它的称谓,瑞丽的确是一个好地方,也确实是一个好名字。瑞是晶莹的意思,丽的含义自然就不用解释了,人们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瑞和丽既是珠琏𤧥合的字义搭配,又是令人神驰宝地。
说它是宝地还真的不假,产玉硺玉买玉卖玉,在后来这几十年简直就成了瑞丽的代名词。尽管当年咱们都不识货,在瑞丽也鲜见此物,但玉在瑞丽的存在和由此兴起的掏宝大潮的确是风靡神州名扬海外。
咱今天不谈玉,只说说五十年前去瑞丽的一些感慨。五十前的今天我们支边去瑞丽,风雨兼程八千里才到了这块遥远的边地;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离乡别亲去瑞丽,第一次开启独闯江湖的人生之旅;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激情满怀去瑞丽,把青春的芳华献给了“广阔天地”;也正是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带着憧憬和梦想去瑞丽,把生命的五颜六色涂抹在了广袤无垠的山川大地......

五十过去了,回首往事要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可人总不能在安逸中生活,有一些经历也是人生的财富,有一点杂质更能体现幸福的本色。可不是吗?我在瑞丽的时间不长,只有三年。正是这三年的时光,让我走出了人生的迷茫,让我真正起步了涉世的新点。比较后来的经历,不敢说在瑞丽的岁月无怨无悔,起码我以为还是值得珍惜。

离开兵团这几十年,因职业和工作的需要我常去瑞丽。每当我路过或是住在瑞丽,总会驻足看看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胶林,总会择时见见当年待我如子的老工人,总会回想起与同学和战友们同甘共苦的日子。

戎马半生,解甲归田,退休后安居昆明。人一老记性就差,很多眼前的事想不起来,很多熟识的人叫不出名字。可记忆中的往事却清晰再现历历在目,就像发生在昨天。从感情所系的角度讲,对瑞丽的情愫是愈加浓烈,有时候梦回边地,仿佛就在瑞丽,好似又返回青春年月。过去我们年轻,那是年龄;现在我们年轻,那是心态;未来我们还年轻,那就是愿景。过好当下,让知足快乐和健康伴随每一天。

△图为1969年3月至1971年7月,一百二十余名四川知青到西南边疆的瑞丽县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一营六连,开荒种植橡胶树。
龙门阵摆完了,最后说一句发自肺腑的话:生活在彩云之南,我是瑞丽人!
○编辑:艾宗升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历史背景介绍]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于1969年10月6日开始组建,1970年3月1日正式成立,1974年底撤销。建制归昆明军区,行使军级权限,由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和云南省军区领导。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原农垦分局、总场、农场、生产队的基础上,组成4个师,23个团,116个营,1038个连队,4个直属企事业单位。
云南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垦区之一。1955年,由4000余名复员转业官兵开辟了9个军垦农场,于1957年归省农垦局统一领导。1960年,云南省的国营农场达90个,职工总数为7.8万人,总人口14万人。1963年全省农垦农场合并缩减为40个,职工减少为6.5万人。
196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织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3月1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建制归昆明军区,行使军级权限,由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和云南省军区领导。成立大会的会场设在思茅0284部队的营房,以后这里成为兵团三大机关(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的驻地。从四月到1974年底兵团撤消,实行三渠道的财务管理,即中央拨基建投资,省军区拨国防军费,省财政拨流动资金。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原农垦分局、总场、农场、生产队的基础上,组成4个师,23个团,116个营,1038个连队,4个直屋企事业单位。1969年10月在西双版纳地区建立的5个水利工程团,划归云南兵团领导。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设在思茅,一师所属团场集中在西双版纳州内,二师各团场分布在临沧地区内,三师大部分团场设在德宏州内,少数团场设在保山地区,四师的团场分布在红河等地区。到1972年年底,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干部、战士、职工共计18.7万余人,总人口达29.6万人(包括原农场9万余人)。累计接收北京(8000多人),上海(4.76万人,包括上海郊区青年农民2万余人),成都(17000人),重庆(24000人),昆明(1万人)的知识青年11万人,除以后病退、团退、升学及各种形式走后门陆续离开兵团或农场外。到了1977年底,整个云南垦区的知青还有8.71万人,为原知青总人数的70%,其中上海知青37000人,四川(包括成都和重庆)知青32000人,北京知青2900人,昆明知青3600人。
在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下,多数兵团把营作为常规建制,一个营相当于过去一个农场或分场。每个营辖下若干连队外,还设机务队、基建队、卫生队、武装排,连队是兵团最基层的组织,连队下设排、班:连部:连长、 副连长,指导员、 副指导员,军医、 卫生员、 司务长、 炊事班 、文书 、通讯员 、保管(统计)员。排:排长、 副排长 班:班长、 副班长。
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构成基本由现役军人、地方干部、复员转业军人、原农场职工、知识青年等几部人组成。
现役军人干部是兵团的主要领导阶层,其中级别最低的也为副连级,大多数现役军人在调到兵团时,作为一种鼓励,职务提升了一级。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现役军人任职的干部为2700人,兵团机关干部80%以上,师机关干部70%,团机关干部50%,均为现役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