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要反映时代的脉搏,要理直气壮地“歌功颂德”
王楼
4月22日,我在诗词群里发了一首题为《振我国威——贺我海军建军七十周年》的七律。发出片刻,便有一位网名叫帽子的诗友给了我五个字的评论:“太有政治了!”这五个字是在批评我把诗歌政治化了,或者说责备我在“歌功颂德”,而用惊叹号,意在警告我要以此为戒。
第二天,我就针对这五个字写了一篇题为《诗歌选材之我见》的文章。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下面请大家看看我的诗:
七十华诞谱新章,
邀友同台演练忙。
自制大驱惊世界,
东风导弹慑豺狼。
台独莫做黄粱梦,
美帝休思再逞狂。
振我国威安海域,
保家卫土创辉煌。
我觉得这首诗只是赞美我海军的强大,抒发了一种为祖国强大而自豪的感情。这很正常,无可非议。而这位帽子先生却给我扣了一顶大帽子“歌功颂德”!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选材观点之所致。有的人认为诗歌就应该写花花草草,山水风光,冬写梅,春写桃杏,夏写荷,秋写桂,不然就写柳絮杨花,风云雨雪。这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选材观。我现在有十几个诗词群,每天看到最多的正是这种写花花草草的作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很少看到反映生活中那些亮点的作品。这说明有些人只盯住花花草草,而无视生活中那些真正值得歌颂的闪光点。当然,花草山水不是不可写,但如果只写那些东西,就未免太片面了。可喜的是我们有不少诗友善于深入生活,善于发现那些真正值得歌颂的东西,并把它们写出来。请看下面来自诗友的几首诗:
军嫂
高启元
窗前独坐渐黄昏,少妇沉思隐泪痕。
婚后一旬接指令,节前三日返营门。
花烛喜气终身事,塞外安危责任心。
忠孝古今难两全,戍边夫婿卫昆仑。
环卫工人
戎容
晨陪更鼓晚披霞,汗水浇开市容花。
风雨人生终不悔,繁华之处却无他。
雪中见摆摊夫妻回家
李韬
板车载梦雪中开,闪光霓虹映倦腮。
幸福追从知足者,随风飘洒“二人台”。
这三首诗都是写“小人物”,但却传递了正能量。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所以写出的作品读后深受感染,也深受教育。其中第一首塑造了一位识大局、顾大体,置国家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新婚的军嫂的高大形象。第二首赞美环卫工人为市容之美而栉风沐雨、无怨无悔的品质。第三首则描写了一对摆摊的小夫妻不知疲倦、知足常乐的形象。我认为这比那些写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作品要优秀得多!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各诗词群都要求写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的作品,那当然要歌颂祖国各项建设成就,难道这就是“太有政治了”吗!就成了“歌功颂德”的作品了吗!歌功颂德何罪之有?我们就是要歌颂党的功德,歌颂人民的功德!
总之,诗词的选材问题是值得认真思考的的问题。我主张多写些反映生活亮点的、使读者认识生活真谛的作品,不要一味地迷恋花花草草。
这篇文章发出后,在一个群里引起了讨论。有的人质疑我的观点,也有的人支持我的意见。
下面先看质疑我的观点的几段话:
一,窃以为诗词要表达什么,要写什么,由自已决定,不存在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的说法。
…………
二,诗歌是语言和意境的运用,鉴赏诗歌好坏也以此为标准,不是看你题材政治色彩多强。如果语言不灵动,意境不清爽,再大的题材也不是好诗。
三,云水间对,只要写出技巧,一株草,一粒沙都能写。
以上三位诗友的意见代表了一部分诗友的文艺观,即文学是纯艺术,是与社会、政治无关的。
第一位诗友的“不存在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的问题”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主张传递正能量,他却说写什么都应该,那么黄赌毒的东西也可以写吗!
第二段话语病频出姑且不说,其观点更是在标榜诗歌是纯艺术的东西。他说:“诗歌是语言和意境的运用(病句,主谓不搭配),鉴赏诗歌的好坏也以此为标准。”这句话中的“此”显然是指代“语言和意境”,评价诗歌只以语言和意境为标准显然是错误的、片面的。文学理论历来主张评价文学作品要从两方面入手,即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思想性是首要的、也是重要的标准。如果抛开思想性,只从艺术性的角度评价文学作品,那么反动腐朽的文学作品,其艺术性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如果语言不灵动,意境不清爽(灵动、清爽均用词不当),再大的题材也不是好诗(病句,主谓不搭配)”,这句话还是在强调衡量好诗的标准只是语言和意境。
第三位诗友的“只要写出技巧,一粒沙,一株草都能写”,显然也同第二位诗友的主张相同,认为“技巧”是评价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因为他用了“只要”这样一个表唯一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早在1942年,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就指出:“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他还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毛主席的这两段话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并明确提出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性的标准,而上面三位诗友的艺术观恰恰是毛主席所反对和批判的。
当然,也有的诗友同意并支持我的看法。如:
一,老教师(王楼),非常赞同你的意见,我挺你。
二,我赞同王老师的观点,这个群是后旗诗词群,不是普通的私聊群。可以歌颂后旗的繁荣,可以歌颂祖国的昌盛,可以赞扬人民解放军威武强壮,可以描写我们平凡中的人们点点滴滴为人民谋好事的事情。
…………
这位诗友明确地提出了我们就是要歌功颂德的主张,旗帜鲜明,理直气壮。
其实,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自古以来,只有反映时代脉搏,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歌颂劳动人民的高尚思想品质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髓,经久不衰。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十五国风(民歌),因为反映时代脉搏,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劳动者的要求、愿望,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脍炙人口。如《诗经》中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肯我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反映了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强烈怨恨和极端厌恶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这正是反映了时代脉搏,也正是它流传千古的主要原因。
从艺术角度看,首先这首诗通篇用“比”的艺术手法,把统治者比成“大老鼠”实在是维妙维肖。第二全诗三章运用叠唱形式,反复强调了中心思想,给人的印象十分鲜明深刻。第三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第四,语言通俗,完全口语化,读来比现在有些诗友的诗作要好懂得多
再如,唐代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也正是因为揭露了“安史之乱”后,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表达了对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的同情。正是这种深厚思想性,才使之流传千古
再说南宋抗金名将、爱国词人岳飞的《满江红》之所以脍炙人口,被后人尊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首词抒发了他报仇雪耻、还我河山的爱国壮志,反映了南北人民的共同愿望,正是这种思想性决定了它的生命力,而不是仅靠其艺术性。
当今社会已不同于古代,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国家利益就代表人民的利益。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如日中天,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国防力量日益强大,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在这样史无前例的国强民富的大好形势下,我们的文学艺术,我们写诗填词,当然要把笔锋投向对时代的歌颂,歌颂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歌颂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歌颂人民的创造性、崇高品质,特别要歌颂那些在鲜为人知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小人物”。总之一句话,要歌人民之功,要颂党之德,即理直气壮地歌功颂德,这才应该是一切文学艺术,包括诗词创作的主流!
(2019.7.13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