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坊屋桥---神仙桥
刘子荣
建筑是文化的物化体现。屋桥就是宁化客家将中原汉族的建筑艺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具有独特风格又有深远影响的建筑代表之一。
屋桥又称阴桥,常在较大型的桥面上构架亭台廊屋等以供行人遮阳避雨起歇脚的作用,又保护木桥结构不受损坏,还能让文人墨客在其桥上临觞开怀和唱畅吟。这种建筑在宁化曹坊镇较多,其中以神仙桥为著。
宁化客家群山耸峙、峰峦叠嶂、雨量丰富、山石坚硬,但交通落后,在深沟山涧建石构桥梁较困难,因山区木材丰富,具备了建石木混构桥的条件。桥基以石为墩,其他部分均为木构。石墩为基,垒石而成,有效抵御洪水,三折边、五折边、交叉木的木撑拱架建造技术,科学地解决了桥梁的受力问题,即考虑了功能的完备,又兼顾外观造型之美。这种结构以较短的梁木构件和剪刀差穿插挤压的结构形式,横跨于较宽的水面,十分坚固,犹如长虹横跨两岸,美丽壮观。
曹坊镇滑石村温坊的神仙桥于2011年3月14日举行了重修竣工典礼。精心修葺后的屋桥,犹如枯枝逢春,面目一新,又重现出昔日的风采,远远看去,两岸青山、田畴相望,一河碧水缓缓东逝,廊桥静卧其上,饱经沧桑更显古朴大方。
此桥几经修复,由最初的宜生桥更名济川桥、唐公桥、温孙桥、神仙桥,解放后由政府拨款修复并改名“解放桥”。2011年又更名为神仙桥。系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由通判陈龙、毛公毅及主薄陈瓒筹措官钱建造,至今已有550多年历史,是宁化县志有记载的两座古桥之一(另一座为县城关寿宁桥),是宁化现存最古老的屋桥,也是宁化县唯一的一座明代桥梁原物。2008年以来,先后有《滚滚血脉》、《韭菜花开》、《大迁徙》等剧组到该桥踩点、取景拍摄。
该桥四个桥墩,巨石砌就,屹立河中,稳托桥身,尖嘴如翼,劈波斩浪;桥墩上,粗大杉木纵横交错,如枕层叠,虽时光久远,依旧坚牢,龟裂而不腐。造型优美,风格独特,客家风格浓郁。她曾是当年宁化客家人迁闽西、广东,和宁化通往汀州府(今长汀县)、连城的主要古驿道的一段,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设计科学,全长80余米,宽约6米,桥基墩为船型石墩,其他部分均为木头做成,墩由十层圆木经纬排列搭成,桥的面板为土质,上覆各色鹅卵石,五彩斑斓,这些鹅卵石即使现在经过那些山路也还是能看到的,赤脚走在其上,光滑温润,冰凉舒适。石与石之间,紧凑相依却又纹理清晰,明明没有描画细看却有图案的感觉,排列显得粗糙又大气。
该桥屋面为廊式木质结构,桥廊顺水下侧中间内设神龛,供上香祭祀。两侧做有供行人休息的坐板。桥两侧设风雨挡板,支撑屋顶的是九十八根圆柱体木头左右对衬林立,找不到一个倒栓。榱栋穿斗的木拱之下,有供避雨、休憇的长条木凳,板面比家中常用板凳略宽。顺着板面建立一排弧形的以策安全的桥栏,休息时可靠背如椅,还有如翅张开、别具一格、防风挡雨的木雨披。青瓦盖顶,在屋内抬头,能看到头梁木上刻着精美图画,诸如飞龙在天、有凤来仪、虎啸山林之类的角色。在条凳的靠背处,也雕刻了不少花草鸟鱼图案,完全木质结构,在连接处也是不见一枚铁钉。桥头飞檐翘角、简朴大方。是宁化现存最古老,最具桥梁建筑研究价值的桥梁。
屋桥最大的特点便是四面通风,前后是拱桥两头来回的山间小道,横切面则是小溪的上下游,坐木凳,扶栏杆,顺着溪流望去,一溪春水东流,两岸青山在侧,芊芊芦苇倒映,青苔长流不息,可谓是风景如画。
滑石村是红军长征起点村,该桥也是宁化红色历史的见证者之一,据当地老百姓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滑石村集结,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先辈,曾率部走过这段路,跨过这座桥前往长汀,留下了峥嵘岁月的传奇足迹。宁化籍开国少将张新华就是在温孙桥旁走上长征路,最后成长为共和国少将。
一位温姓老人说,他生活温坊50年了,神仙桥边数十年的变化都在他的记忆里,“过去,这桥是泰宁、建宁、宁化通往长汀的‘盐米’古道必经之桥,60年代以前热闹得很。商贾来来往往,闽西北的茶、木、山货,宁化的玉扣纸、大米等通往长汀,转水运往漳、泉、厦等闽南地方,现在,温坊与水口村两岸的沟通也还需要它”。
在该桥的建造过程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建桥师傅有百人,但吃饭时却总是只有九十九人,也就是说,其中一定隐藏着一位仙人。因而,这座桥又被称作“神仙桥”或“仙人桥”。传说不足为凭,却为古桥蒙上了一层美好而神秘的面纱。
1976年,该桥经受过一场洪水的考验。附近的碾米厂、榨油的油房倒了,下游新建的堤坝垮了,不少民居湮没于泽国,但屋桥除东面桥头坍塌部分(已修复)外,余者皆安然无恙。
作者简介:
刘子荣,1972年生,福建宁化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楹联学会、福建省楹联学会、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三明市诗词学会理事,三明市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
偶有微诗栖网络,常逢小调宿书刊。
三杯老酒平生笑,独钓寒江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