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篇小说《木塔缘》(第二十章)
作者:李汉武
演诵:格格蜜
音频策划、指导、监审、导语诵读:魏静
编辑制作:娲儀

木塔缘导语:
翻阅浩瀚历史文献,寻找应县木塔古迹。历经层层艰险,绘测成功凯旋!他就是中国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
请听文声国际小说演播团队为您奉献李汉武老师的中篇小说木塔缘(第二十章)!

这天清晨,梁思成觉得肚子不咋难受了,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精神健旺如前。
他起来了,隔壁的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年青人还在呼呼大睡,他不愿意去打扰他们,轻轻推开门,来到院里,伸胳膊、踢腿、下腰,活动着筋骨,为攀援塔刹提前热身。
金二嫂做好了早饭,叫他们洗漱好了,抓紧吃饭。
早饭是稀粥煮山蛋煮黄米片子,还有几颗煮鸡蛋。
近日来,他们也吃惯了这种家常便饭。尤其是山药蛋拌苦菜调熟油辣椒,香的他们直叫好饭。
金二嫂说:“今儿上塔刹,得吃的硬点儿,每人一颗鸡蛋,都吃了。纪先生你也去吧,到时候也许又用得着的地方。”
梁思成听着金二嫂的安排,知道她还是放不下心,就依存了她,说:“就按嫂子安排的,我们三人都去。”
朝霞映红木塔的时候,他、莫宗江和纪玉堂已经站在了塔刹的下面,在观看着塔刹外挂下垂的铁链,这是攀上塔刹顶唯一的路径。

大行师上来了,说:“阿弥陀佛。施主,这铁链已经快900年了,谁也不知道它是否腐蚀,牢靠不牢靠,可不敢冒这个险啊!阿弥陀佛。”
梁思成凭着当年在清华大学当学生时练就的强劲臂力,抓住铁链,用力拉了拉,说:“应该没事,不会断裂的,我相信自己的臂力。”
莫宗江说:“老师,这么高,看着还眼晕,就别上去了。”
纪玉堂特说:“还是安全第一。”
梁思成左右大幅度摆动着铁链,铁链哗啦啦作响,他又用两手抓住铁链,把身体悬空起来,又来回摆动了几下,试探了一会儿,笑了笑说:“这铁链牢靠得很,能承受千八百斤的重量。”
塔顶的风很大,刮的人几乎站立不住。
梁思成放开铁链后,铁链在风力下,还在摆动。
纪玉堂时候:“看看能不能打个保险。”
梁思成笑笑说:“咋打保险,把保险绳拴在白云上?”
大行师眼看着劝说无用,无奈地摇摇头,转身下楼,说:“我下去为三位施主祈祷。阿弥陀佛。”

梁思成一生的执念是建筑,他在调查古建筑的过程中,历经的艰辛、困顿和危险,自己都记不起来了,但一次次都还是顺利地过去了。一次,他去河北宝坻县,身背几十斤重的仪器、用品,淌过泥泞,步行几十里,才到达了山中寺庙。
“咱们的运气总是不错的。”梁思成对莫宗江说,“伽利略敢登上比萨斜塔顶上做实验,咱们不就是爬铁链吗?没啥大不了的。”
梁思成把衣扣扣好,紧了紧裤带,把装好了纸笔、尺子相机、之类东西的包,背在背上,抓住铁链,回头对莫宗江说:“我上去后,你再上。”
莫宗江和纪玉堂两眼眨也不敢眨地仰头看着梁思成两手轮替抓着铁链往上爬,一颗心悬在嗓子眼,两条腿不由自主地哆嗦着,他们这次对老师的担忧远远超过了上次的测量外檐,那次的保险系数比较大,而且老师经常那样,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次攀爬铁链还是第一次,而且在50多米的半空,还要攀爬十几米高的塔刹,二人不住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
眨眼间,梁思成爬过了基座,登在仰莲上。他放下背包,拿出工具,开始测量、拍照。
大约用了半个小时时间,仰莲测绘完毕。他收拾好器材,照旧背着包,又抓着铁链继续攀爬。
覆钵是一个滚圆的球体状,上面是圆柱体的相轮,只有登上相轮的上面才能看到圆光、仰月、宝盖和宝珠,这就需要足够的胆量和勇气,此时的他已经处于亢奋状态,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于是,铆足了勇气,再次抓着铁链往上攀爬。
这里的风比下面大得多。

铁链被吹得来回摆动。他不敢大意,两手死死抓着铁链,铆足了劲后,才敢换手,况铁链来来回回的摇晃,给他的攀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他每攀援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他想控制铁链的来回晃动,试了几次,都是徒劳。
他低头看看下面,周围的一切建筑都成了星星点点的弹丸,不知缩小了几百倍。在抬头看看上面,云就在头顶,他慨叹道:“高,确实高!”
忽然,风力加大,只听“呼”的一声,铁链像秋千一样,一下子被大风荡了起来,他整个人悬在了空中,远离了覆钵,他预料到一旦回落下去,就会撞在覆钵上,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急中生智,迅速平伸两腿,作蹲坐状。这样在铁链回落的时候,用脚撑住覆钵,借助脚的弹力,就不至于把他撞伤或者撞落。
就在铁链回落的瞬间,头顶上的大片云层迅速合拢,忽然一道亮光在他的眼前一闪,被光刺的眼睛,顿时金星闪烁,随之一个干雷在他头顶炸响,“轰隆”!惊得他紧握铁链的手稍微松了一下,身子顺着铁链下滑了一米多,他出了一身冷汗,赶紧用力死死抓住铁链,才算稳住了身子,然后,随着铁链的回落才贴近了覆钵。
“好险啊,木塔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很庆幸,要是他当时贴着覆钵也许会被雷电击中。
站在下面的莫宗江看的眼睛发直,脑门、手心和脚心都渗出了汗,死死抓住铁链,往下拽,企图阻止风对铁链的晃动。纪玉堂吓得连头也不敢抬。
风小了,小得多了。
铁链也不再晃动了。梁思成乘机,“蹭蹭”几个连续动作,登在了相轮上面,他长长吐了一口气,心总算是掉进肚里了。
他稍息了片刻,低下头喊莫宗江上来。
莫宗江也无所畏惧,又年轻气盛,一股气,攀着铁链爬到了梁思成跟前。
梁思成经过细心的观察和研究塔刹,终于解开了一个迷,回想起了上次的那次雷击木塔事件,那么凶猛而且连续不断的惊雷和闪电,竟然在木塔面前无能为力,根本不是什么避雷宝珠的作用。他发现塔刹完全是由铁金属制成,在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的中心,有一根铁轴插入架内,周围用8根铁链系紧,可使木塔不受雷击。
古代匠师的设计真是超凡卓越,让他叹服!

木塔对梁思成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想,大约900年前,一群无名的工匠,砍伐光了黄花梁的红松,设计了10万块木头构件,用一种垒积木的方式,靠着技术和经验,隆起了一座木塔,相当于20层高的楼房,是世界上最高的纯木结构建筑,更神奇的是它的全身没有一个铁钉,只靠卯榫结构支撑,却能历经风云、雷电、地震、战火,依然屹立如初,这不能不说是举世独有的一个奇迹。这塔比比萨斜塔早118年,比埃菲尔铁塔早833年。
这座精美的木塔,不亚于一座浮雕,充满了智慧和神奇,充满了力和美,也彰显了灵魂和性格。
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应县木塔结构》一文中描述道:
“佛宫寺释迦塔在山西应县城内,塔立于寺山门之内,大殿之前,中线之上,为全寺之中心建筑。辽清宁二年(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建,为国内现存最古木塔。塔平面八角形,高五层,全部木构,下为阶基,上立塔刹,全高约67米。”
“宋、辽、金佛塔之木塔,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一孤例。”
等他们测绘完下来后,大行师、金二嫂已经在这里等他们。
“二嫂,你怎么也来了?”
金二嫂看着他说:“你没把我吓死,还算我命大!”

作者介绍

李汉武,山西朔州市应县人。高级教师。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省散文协会会员,朔州作协会员,李林研究协会会员,《应县文艺》执行副主编。有诗歌、散文、小说、赋、戏剧等。作品散见于《中国辞赋网》、《中财论坛》、《中国散文网》《中国赋学网》等网络。部分作品刊登于《中华辞赋》《神州辞赋》《赋都新苑》《三晋赋》《诗文杂志》《李林与英雄文化》《朔州日报》《朔州晚报》《平鲁文艺》《应县文艺》《应县信息》等。获奖作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赋》《赵一曼赋》《僧格林沁赋》《菊赋》《应县赋》等。《应县木塔赋》《北楼赋》《应县赋》《应县石柱山赋》《应县木塔风铃赋》等载于《方志山西》。《应县花灯赋》于2018年元宵展示于应县清宁公园。

格格蜜:湖北武汉朗诵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