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波,男,河南省封丘县人,1965年4月8日出生,回族,中医,大专文化。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美丽中国德孝文化示范村联盟副主任,热衷公益、爱好文学。常有作品见于主流报刊。愿用满腔赤诚传播华夏文化,唯图神州大地温暖祥和充满真善美,祝福祖国富强美丽永为伊甸园!
诗二首 咏叹【医宗金鉴】
作者 王天波
其一:
医宗有金鉴,中医全概括。
一论二要旨,两注十要诀。
岐黄术得传,长沙论方药。
世受悬壶济,人寰奏凯歌。
其二:
观看医宗金鉴,清朝皇家巨典。
国家组织编写,堪为中医律源。
承前启后纵览,力图国医重典。
后世绵延得宜,国医薪火相传。

附:《医宗金鉴》简介
清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是当时朝廷颁布的医学教材,包含临床主要分科的内容。该书的编纂者医学素养很高,编纂得法,内容精当,易于记诵,便于实用。因此该书自颁行以来,成为清代运用最广泛的基础读物之一,也是现代学习中医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一、成书过程
清乾隆四年(1739)11月17日,御医吴谦得到帝的谕旨,要求“该修医书,以正医学",也就是让学医者有一个规范而又正确的教材。其背景是当时的医书虽多,但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亟需加以整理规范。
最初的计划是编写两套丛书,一套小型简约,作为学习所用教材;另一套大型广博,作为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为了编写这部全国通用的医学教材,清政府允许使用宫廷丰富的藏书,并下令各地征集民间藏书及经验良方,以保证编写资料的齐备。这项任务委派给太医院,总修官是太医院院判吴谦和刘裕铎,又遴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纂修官、副纂修官26人,并配备了校阅、收掌、誉录等官员数十名,组成了强大的编写班子,使全书的质量有了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保证。
经过3个月的筹备,负责督办此书的和亲王发现御医吴谦早已经将く伤寒论入《金匮要略》等书删定大半,于是指令吴谦等以其原订之书为基础,再加纂修。到乾隆七年(1742)12月15日,全书告成,由乾隆帝钦定书名为《医宗金鉴》。“鉴"就是镜子。古人说:“以铜为鉴,可整衣冠”。此书名寓意是该医书可供学医者遵从,以此对照审察自己的医学行为。书成之后,又由宫廷的书籍出版机构武英殿监造出版。该版字画秀丽,图画精美,无论学术内容还是版本,均为当时最精之品。
该书于1742年刊行以来,流传甚广。尤其是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各种石印本、铅印本大量印行。民间学医者据此书摘抄本更是不可胜数。由此可见,该书是近300多年以来影响最大的国家医学教材,是学习中医最为重要的案头之作。
二、全书结构及作者
《医宗金鉴》既是一套丛书,但又自成体系。和此前任何一个朝代官修医书不同的是,该书始终立足于为广大学习中医者提供系统而又实用的教本。
吴谦(1689-1748),字六吉,清朝安徽
歙县人。宫廷御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
吴谦领衔主编《医宗金鉴》是乾隆御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也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更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上册有く伤寒论注入《金匮要略注入《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入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下册有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入、《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旨》。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く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本书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
